贵州紫云:“绣娘”针线忙

2018.08.23

  “住上了新房子,配上电视机,购置了沙发等家具,家门口还能做绣活儿,真是安心哟!”身穿青褐色短衫、戴着老花镜的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63岁的布依族老人马能妹,正用针线给手工布袋缝上盘扣。她一边忙着刺绣,一边感慨地说。

  贫困户马能妹之前住在该县火花镇火烘村,一家六口以务农为生。受山体滑坡影响,马能妹家里房屋倾斜,全家人被纳入紫云县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对象范围。今年5月底,她家住进了县城五峰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自2016年开始,紫云县启动了覆盖4780户、2021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其中约一半群众被迁到县城集中安置。在马能妹居住的安置点有703户居民,总人数3166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这么多人搬迁进城后,如何做好‘稳、帮、服’,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紫云县移民局常务副局长敖成领说,县里坚持将就业、就学、就医以及产业培育等工作同步推进,以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生计保障。

  为了帮助像马能妹这样的贫困妇女就业,紫云县响应贵州省实施的“锦绣计划”,鼓励县里的刺绣协会到安置点开展“绣娘”培训。同时,该县引入民族特色手工企业,将加工坊搬到群众家门口“筑巢引凤”,带动贫困妇女就业。

  紫云县“锦绣计划”巾帼创业基地设在五峰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走进基地,可以看见从18岁到78岁的多名“绣娘”在加工坊内,或纺线织布,或穿针引线,忙得不亦乐乎。加工坊按工时或计件付费,当天工资当天结。

  基地的一家手工企业负责人吴光琼介绍说,在当地妇联的牵头组织下,她将加工坊开到了安置点内。今年6月以来,已有78人在这里就业。“绣娘”们制作的绣球、香包、手工服装畅销广东、浙江甚至国外。

  “我们这边的妇女从小喜欢刺绣,但不知道怎么挣钱。如今看到刺绣能帮阿妈阿妹们脱贫增收,我自己也深受鼓舞。”吴光琼说,她今年的目标就是带动小区120名妇女就业,让她们有活忙,有钱挣。

  “刚离开老家时,感觉一无是处。”31岁的布依族老人罗香妹说,现在自己有空就来加工坊干活,几个姐妹坐在一起还可以拉拉家常,要是太忙就在家里赶工。

  “一天能挣70元左右,一个月收入约2000元。和以前种地相比,现在真是轻松嘞。”罗香妹说。

  屋里忙针线,屋外忙培训。在小区院坝,有120余人参加的厨师培训班正火热开展。苗族小伙韦洲全早上学理论,下午跟着师傅“实战”演练。“要学一个月,争取考试成功顺利拿到资格证,早日工作,养活自己。”韦洲全说。

  敖成领介绍,该县还将根据搬迁群众的意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电焊、家电维修、家政等就业培训,并保证每一个家庭的劳动力人口至少接受一次免费就业培训。

  据统计,两年来,紫云县共对2616户、6280人进行就业培训,帮助5500余人次就业、创业。下一步,该县将力争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全覆盖,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李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