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学生‘回炉’上技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十几年前,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2002年1月19日,《齐鲁晚报》刊发标题为《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的头版头条,副标题为《就业市场拒绝“花瓶式”用人方式》。消息一出,就在全国掀起一股讨论热潮。
那年1月,原山东省济南市劳动局组织部分技校,举办了一个小型招聘会。招聘会中发现,济南市锅炉集团技工学校、房产技工学校等,每年都招收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就读。济锅集团需要高级焊工,待遇很高,很多大学生千方百计往里挤。但他们缺乏就业技能。集团规定,大学生必须经过技工学校全日制培训两年,方有资格入职。于是大学生们纷纷报考锅炉技校。录取数量虽不多,每年只招两个班。这一发现让我们眼前一亮,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立即把“大学生就读技工学校”作为新闻亮点,联系媒体报道。于是这一则新闻就“诞生”了。
20世纪初,技工教育、技能人才没有今天这样火爆。2000年,山东省300多所技工院校仅招生4.8万人,学校招生400人即可入选全省招生先进单位。技工教育发展压力很大。如何实现突破?原山东省劳动保障厅确定了两个着力点,一是出台政策,二是创新宣传。
2001年6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第一次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鲜明地提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随后,又在《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和省政府2002年66号文中,明确技工教育的法律地位。同年,原山东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经信委、总工会四部门出台文件,评审表彰“有突出贡献技师”和“山东省技术能手”,在全国率先建立对技能人才的政府津贴制度。2003年,省政府83号文件首次提出“高级技校毕业生享受大专待遇”。2004年,省劳动保障厅和财政厅出台“金蓝领”培训计划,实行由政府补贴支持校企合作培养新技师。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28号文件,提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政策,并建立首席技师评审制度,给予“山东省首席技师”每月1000元政府津贴。
伴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宣传热潮也逐步兴起,由此带来社会观念的深刻变化。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到2005年,山东省技工教育招生达到16万人,高级技工比重大幅提高。
大学生“回炉”一词并非噱头,也非炒作,而是应运而生。它既反映了一种客观现象,又准确而形象地揭示出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为什么要“回炉”的思考。这对于引导社会树立重视技能、重视技能人才的价值观,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何把“回炉”的文章做大,山东省随后又进行了许多探索,包括山东工程技师学院与当地高校合作,实施“大学生技能提升计划”;青岛市技师学院采取校企合作方式,招收“大学生技能班”等。“回炉”可实现技能培养与高等教育之间有效合作,资源共享,帮助更多高校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实现就业;同时,对于逐步改善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面向新技术革命时代、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也有深远的意义。(崔秋立 作者系人社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工作于原山东省劳动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