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赛技术专家鲁宏勋 | 金牌之路

2018.04.06
一 2009年,我随人社部考察团到日本、韩国考察,了解参与世赛的相关经验,这是我首次接触世赛。考察中,他们表现出非常欢迎中国出现在世赛舞台上,但面对具体技术时,却遮遮掩掩,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中国首次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我经遴选成为中国首次参赛的6个项目之一数控铣项目的中国技术指导专家。 我是一名80年代初毕业的技校生,参与世赛工作,光是英文资料与交流,就让我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其次是没有任何世赛参赛经验可以借鉴。为了看懂技术文件,需借助字典。 为了写一封邮件,需借助翻译软件。研究往届比赛试题、对比技术文件细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前行。 首次集训我们条件非常艰苦,经费不足导致训练没有足够的硬质合金刀具,没有高精度的量具,没有高精度的虎钳,甚至连工具箱也只能自己动手制作。 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季、那个闷热的地下室,我和木匠一起硬是用木板又锯又刨制作了我们参赛用工具箱。经过近7个月的集训与选拔,完成了各项参赛准备。 2011年10月,我们带着美好憧憬在英国伦敦首次登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数控铣选手也荣幸成为中国参赛队的旗手! 首次走

2009年,我随人社部考察团到日本、韩国考察,了解参与世赛的相关经验,这是我首次接触世赛。考察中,他们表现出非常欢迎中国出现在世赛舞台上,但面对具体技术时,却遮遮掩掩,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中国首次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我经遴选成为中国首次参赛的6个项目之一数控铣项目的中国技术指导专家。

我是一名80年代初毕业的技校生,参与世赛工作,光是英文资料与交流,就让我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其次是没有任何世赛参赛经验可以借鉴。为了看懂技术文件,需借助字典。

为了写一封邮件,需借助翻译软件。研究往届比赛试题、对比技术文件细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前行。

首次集训我们条件非常艰苦,经费不足导致训练没有足够的硬质合金刀具,没有高精度的量具,没有高精度的虎钳,甚至连工具箱也只能自己动手制作。

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季、那个闷热的地下室,我和木匠一起硬是用木板又锯又刨制作了我们参赛用工具箱。经过近7个月的集训与选拔,完成了各项参赛准备。

2011年10月,我们带着美好憧憬在英国伦敦首次登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数控铣选手也荣幸成为中国参赛队的旗手!

首次走进世赛赛场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赛场的宽阔与开放,不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及各行各业参观者的众多,而是众多参赛国对我们木质工具箱投来的鄙视目光!

大家可能还记得广州亚运会时各种媒体对印度射箭队木质器材的评论吧。但我们心里明白,只有技术和成绩才是最好的反击!比赛中,我选手发挥基本正常以第6名成绩获得优胜奖,而前5名中有3个是试题中选者。我们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看到了希望。这一届中国队首次参赛就获得一枚银牌,而这枚焊接银牌获得者正是来自我所工作的城市河南洛阳!

2012年,人社部重新遴选了集训基地。

有了首次参赛的经验和对竞赛规则的充分理解,这届开始我们即确定下了项目集训选拔的基本框架,严格执行集训选拔计划、严控选拔检测环节、坚持公开竞赛与评价过程,并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逐步建立起了集训专用场地雏形,初步形成了我们参赛准备工作的指导思想,瞄准了超越韩、日等金牌强国的目标,设定了夺取奖牌的任务指标。

训练是残酷的。因集训场地是临时的,没用暖气和空调,一个不到22岁的选手要面对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其艰苦的环境和压力可想而知。

赛前两个月,由于对工艺流程、装夹方法等调整的不适应,选手经常偷偷掉泪,面对高难度的考核,成绩也一落千丈,但来自广东佛山性格坚韧的小伙子硬是坚持了下来,在最后一个月稳定熟练期中找回了自信。

2013年7月,第42届世赛在德国莱比锡举行,我们带着希望再次登上世赛舞台,我们的工具箱已不亚于任何一个对手了!

特别是我们选手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各国专家重视,在众多参赛者中,我们是唯一使用强力铣削技术的,因此在效率上远远高出其他选手,其中一个4小时的加工模块我们提前了1个半小时完成,选手要提前交卷,裁判长还以为是要放弃比赛而拒绝其上交,当时就引起场内轰动。

也许是选手的抢眼表现,但也因一个比较严重的失误给留下了把柄,在评价时受到了主观评价裁判明显打压。但在赛后等待成绩期间,多国专家还是对我们选手的表现高度认可并给予祝贺,并对我们参选试题非常感兴趣,纷纷提出交换。

对不起!你的试题我没看上,不换!这就是我的回答。

我们最终以第3名的成绩获得铜牌,前2名中有1个是试题中选者。虽然我们没有获得更好成绩而留下遗憾,但我们找回了自信!

2014年8月,我们开始了第43届集训工作,拥有了永久性集训场地和设施,建立了一流的心理训练室,各项设施更加齐全。

我来自企业,是一个有30人的生产班组班长,负责班组生产管理、数控程序编制和技术保障等工作,生产任务非常繁忙,每周工作6天。我工作在河南洛阳,而训练基地却在北京,为了兼顾本职工作与集训工作,集训关键时期常常是一周4天在单位、3天在基地。

为了节约时间,周四晚上乘高铁赶往基地组织第二天开始的训练或考核、周一中午前又回到洛阳工作。为了不断变化训练模块来提高选手训练的兴趣、增加训练试题的多样性、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就不断需要新的试题,因此设计新试题也给我带来了巨大工作量。

第42届时,就因为天天盯着电脑屏幕绘图编写试题,我出现了视网膜血管阻塞并做了眼部手术。

数控铣项目第43届是首次由第三方出题,出题专家小组用了1个半月时间设计一套比赛试题,而我为了保证每周有一套新的试题,1个半月时间至少要设计6套试题。

上下班路上、往返高铁上,只要一有思路就手绘记录下来。晚上、节假日基本都用来完成试题设计,数百个试题组成的试题库满足了训练与考核需要。

扫地、拖地、擦桌、整理现场,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是清洁工大叔呢。选手训练只要我在,基本上都会围绕在选手身边,仔细观察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及时指出不足、纠正不良操作习惯。

每一次训练或考核,都会准时出现在现场,中间休息也就在椅子上坐着打个盹,虽然20米外的心理训练室有着豪华的按摩椅,但我一次没坐过;工具箱改装我都亲自动手,划线、钻孔、攻丝、装调我都一手完成。

这一切,选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选手,让他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使他们明白成为一个高技能人才所需具备的素养。

当然,我们的训练过程也是快乐的!龙门石窟、少林寺、南锣鼓巷、欢乐谷、开封的第一楼、京城的烤鸭等等,人们说我们是吃喝玩乐团,但这些都是在训练间隙调整心理、放松心情的最佳手段。

面对南方选手不适应北方饮食问题,我们自己动手开锅做饭为选手加餐,让选手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艰苦而枯燥的训练之中。

2015年8月,我们怀揣着梦想与自信,来到巴西圣保罗,在4天3个竞赛模块的比赛中,我国选手不惧强手、准备充分,面对首次第三方出题、综合评分试点、考核标准远超技术标准等意外,头脑冷静、思路清晰,顺利完成了全部比赛。

8月16日上午,世赛网站上公布了中国选手获得项目金牌,遗憾的是临颁奖前,由于各方代表对检测有质疑、对抽样评估有不满,世赛技术委员会决定,暂缓本项目颁奖。

我们的选手遗憾的失去了成为中国选手中第一个登台领取金牌的机会!

在这届比赛中,为了给选手赢得宝贵的时间,在拆卸工具箱时我不慎造成肋骨骨裂,我忍着剧痛、吃着止痛药、咬牙坚持在赛场,只是为了每一模块开始前那15分钟宝贵的指导时间,为了维护选手比赛中各项权益不受侵犯。

回国后,大家都陆续返程,我还坚守在北京等待结果,拿着手机不停的刷屏,却一次次的失望,在疼痛与等待中煎熬!10天后的上午,终于等来了期待已久的检测报告,却发现有误!我赶紧向世赛技术委员会发函力争,两小时后得到答复:0.7分给中国选手加上。

付出终有回报,努力必有结果!

北京时间2015年8月26日晚9点,世界技能组织通过直播视频宣布:经技术委员会确认,金牌由中国、韩国选手并列获得。

喜讯传来,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们终于梦想成真——获得金牌!

第44届中国集训队成立时我再次受命,这届我们更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精益求精、技高一筹”的训练要求进行了技术、技能、工具、心理等各项参赛准备。

以京广线沿途各省建立了集训考核点,在满足集训考核的同时,还积极普及世赛知识、理念及数控加工技术,这就是我们的“一带一路”。

2017年10月,我们带着满满的自信来到阿联酋阿布扎比,再登世赛舞台,我们明确的目标就是超越韩国、实现蝉联金牌!

比赛中,我们的选手自信满满、准备充分、顶住了压力,是全场唯一完成3个模块全部工序的选手。

前两天比赛是最艰难、最关键、最决定胜负的比赛!直到第二天下午6点比赛结束时,场内外专家、出题者纷纷前来祝贺。我们选手的比赛犹如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从第一天开始场外就是长枪短炮、众多同行及国外教练长时间围观拍照录像,场内专家也不时围观,我们竞赛机位成为该项目全场唯一焦点!

但我们的选手视而不见。面对不符合工业标准的设计、面对难以置信的图面质量、面对超出推荐刀具极限的刁难性结构,以及在模块三编程时段只完成1/4程度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手被划伤全然不顾,鲜血染红了白色战服,最后一刀切削完成时,他仰天长啸!

比赛一直到第4天上午,我们整个技术团队都因选手出色表现而暗自窃喜。但当拿到模块成绩单时,我整个人都傻了,这难道是第43届推迟颁奖的一幕又要重现吗?因测量技术问题导致我们的选手6个尺寸被误判而失去4.2分!

但经过长时间心理斗争,特别是考虑到选手比赛时的出色表现以及再难也从不放弃的优良品质,也为了给选手一个完整的参赛历程,更能确保现场登上领奖台,我们选择了放弃申诉。最终我们选手仍以高出第二名5分多的绝对优势,夺得了该项目金牌,并获得国家最佳选手奖!

回顾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从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到金牌总数第一的过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工匠”的力量,数控铣项目的金牌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参赛历程的缩影。(摄影:孙兴伟)

( 责编:lj )
  • 竞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