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宋彪没有马上回家过年,而是进入江苏国际预科学院德语班学习。“尽快通过德语A2考试,为去德国深造打好基础。”新的一年,宋彪正朝着技能留学的梦想一步步前进。
作为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学生,19岁的宋彪此前摘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大奖,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被江苏省政府记个人一等功,并成为该省最年轻的“江苏大工匠”。
近年来,常州成为孕育“大工匠”的摇篮。截至2017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9.6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就有高技能人才1053人,连续4年位居江苏省第一;在第二届、第三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上先后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第二的好成绩,形成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常州现象”。
完善机制 强化领军人才选拔培养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中国制造2025’。”常州市人社局局长陈志良说。
2018年,在江苏省表彰的11名“江苏大工匠”中,常州市独占3席。除宋彪外,还有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邓建军和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职工张忠,常州市获“江苏工匠”称号的人数也在全省位居前列。
近年来,常州市加大技能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加强企业首席技师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企业在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职位,发挥其在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推广采用名师带徒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企业首席技师65名、市级企业首席技师104名。
常州市还出台工作室考核评估办法,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去年,常州市获批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家,全市拥有技能大师工作室5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家。
同时,该市还不断深化技能领军人才和项目建设,2017年获批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5家、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家,在首届“江苏技能大奖”评选表彰活动中独占鳌头。
搭建平台 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在常州交通技师学院体育馆前,4辆白色共享汽车引人注目。“这些都是合作企业提供的新能源汽车,为汽修学生提供最好课堂。”常州交通技师学院院长郑大庆说,该校与北京现代等多家企业开设“订单班”,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标准,企业提供先进教学设备、实训、就业通道,培养急需人才,打造“北京现代班”“德国博世班”等多个校企合作品牌。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共同培养。2015年,常州市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确定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和交通技师学院为首家试点单位,指导公司和学院制订学徒培养方案。
在试点的基础上,常州市正式出台《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由企业与技工院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对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常州市根据不同职业(工种)培养成本、技能等级,给予每人4000元-6000元的补贴。近3年来,该市共有23家企业和6所技工院校合作举办了28个试点班,招收学徒1311名,发放补贴资金589万元。
常州市依托大中型企业、技工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建成国家和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79家;拥有技工院校8所,每年招收新生1.1万人(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占30%以上),就业率98%以上。
2018年1月,常州市技工教育集团在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牵头下组建成立。“首批集团成员单位包括5个行业组织、近50家企业、8所技工院校和1所科研院所,有利于院校之间以及院校与企业间资源共建共享。”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院长孙国庆说。
“一企一策” 建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常州公交集团公司有近4000名职工从事汽车驾驶和汽车修理工作。以往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主要以轿车为载体实施职业能力培训鉴定,其结果与企业需求、岗位需求严重不符。”常州公交集团公司总经理吴强说,在常州市人社部门指导下,公司积极探索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修订职业标准,调整培训鉴定载体,完善评价方法,制定激励政策。通过多年探索与完善,公司解决了培养与使用脱节的问题。
目前,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技能岗位持证人员占80%,其中高技能人才占16%,每年有300多名职工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常州市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该市先后制定出台《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办法》和《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企业主体、以用为本”原则,完善“一企一策”评价模式,由企业或行业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岗位实际,自主设置评价内容,对符合条件的职工,核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近3年,该市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3.3万人,其中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证的占42%。(毛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