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移民新村发现的新惊喜——从桐梓县思源社区看就业脱贫

2018.03.05
近年来,贵州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让数万名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户走出大山,搬进移民新村,过上现代化的城镇生活。为了让易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人社部门及时跟进就业服务,通过多种手段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贵州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让数万名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户走出大山,搬进移民新村,过上现代化的城镇生活。为了让易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人社部门及时跟进就业服务,通过多种手段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

2017年5月,记者曾去遵义市桐梓县花园移民新村,采访了李美容、曾普宇等新村村民,他们在桐梓县人社局的帮助下有了生计。大半年过去了,他们现在生活状况怎么样?不久前,记者又一次来到花园移民新村,在重访之中发现了新的惊喜。

安居乐业新村村民一家亲

再次走进移民新村,第一感受便是“热闹”。过去空旷的街道上,现在已经熙熙攘攘。超市、理发店、服装店、母婴用品店、水暖器材店……楼下的店面一个挨着一个,没有一间门面空着。

“胡记者,又见面啦。”当记者走进移民新村粮油特供点,销售员李美容一眼就认出了记者。刚打完招呼,店里就来了客人。李美容翻出贫困户购买台账,快速找到顾客的名字做好了登记。对持有特供卡的贫困户,特供点的粮油全部平价出售。

“在这工作这么久,咱们社区里的住户都成了老熟人啦。”跟大半年之前比,李美容明显健谈了许多。李美容最初从燎原镇山层村搬到移民新村时,一度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后来人社局给她安排了移民新村粮油特供点销售员的公益性岗位。“我现在还参加了社保,心里就更踏实啦。”谈起近况,李美容显得兴致勃勃,“搬过来之后我老公参加了焊工培训,现在在县城上班。大儿子在县里读职高,小儿子明年去离家不远的移民新村小学上学。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了。”

移民新村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新村入住精准扶贫家庭572户2679人。移民搬迁户们感念党恩,目前已经将花园移民新村更名为“思源社区”。

勤劳致富贫困户成了创业先进

告别李美容,记者又去寻访之前采访过的早餐店。这家店是由易地搬迁贫困户曾普宇自主创业开起来的。看到记者的再次来访,曾普宇有些激动:“胡记者,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呀。”他回到里屋拿出一本证书,翻开大红封皮,内页上印着“授予曾普宇同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字样,落款为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全县只有两个名额,我们是去省城领的奖呢。”曾普宇骄傲地对记者说。

“附近的乡亲们都爱在我们家吃,客户群很稳定。”谈起生意经,曾普宇讲得头头是道,“你别看旁边又开了一家早餐店,创业培训课上老师说了,这其实是好事。他卖豆浆油条,我卖包子稀饭,多样化的服务能够培养更多愿意出来吃早餐的顾客,达到共赢的效果。”

2016年8月,曾普宇刚从大山里的黄莲乡上螺蟹村搬出时,很担心自己在城里什么都不会,生计怎么办。如今,这些担忧早已烟消云散,曾普宇还成了义务的政策宣传员。“老家有些人舍不得那几亩田,一直守在山里。他们看到我现在生活这么好,也都主动搬出来了。”曾普宇告诉记者。

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手上有了一些余钱的曾普宇在湄潭县茶园里投资了两亩地。“大概两年后就能出产茶叶了,效益好的话我会把机会介绍给这边的乡亲们。评上先进了,总得发挥点带头作用嘛。”曾普宇笑着对记者说。

引凤还巢村门口建起了加工厂

出了移民新村住宅区没多远,一片崭新的厂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当地人社干部介绍,这是2017年新引进的鞋业加工厂。走进厂房,一条条流水线正在运行中。

工厂老板钟安辉是桐梓县花秋镇石步村人,初中毕业后便去了“鞋都”福建晋江打工。凭着肯吃苦脑子灵,钟安辉从一个普通员工,到建起制鞋厂自己当老板。2017年,钟安辉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建厂事宜进展神速。7月13日签好协议后,8月1日工厂就建成投产了。

朱金秀一家五口原本住在黄莲乡大乐境村,搬到移民新村后靠老公在县里做临时工维持生计。只有小学文化的朱金秀过去在家里种庄稼、看孩子,搬过来之后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2017年8月,朱金秀被鞋厂录用。经过半个月的岗前培训,还有老工人带着边学边干,朱金秀很快成为一名熟练工。“这边离家近,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能有3000元工资,我真的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朱金秀对记者说。目前,工厂用工人数为17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3人。

热闹融洽的社区氛围,凭着勤劳赢得荣誉的创业者,让贫困户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加工厂……重访移民新村让记者惊喜连连。这样的故事在桐梓县“真扶贫、扶真贫”的脱贫攻坚前线上,每天都在发生。(胡克凡)

( 责编:lhj )
  • 就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