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第44届世赛现场,韩明(右)与中国车身修理项目选手杨山巍赛后合影留念。
2015年初,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韩明,接到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印刷媒体技术项目基地的翻译任务,从此她便踏上了世赛的征程。
作为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翻译以及基地的英语教练,韩明除了要做技术翻译工作,还要给选手制订英语培训计划,给选手上英语专业课和英语口语课。
项目大反转 翻译大跨界
2017年6月12日,韩明和所有技术翻译一样,经历了翻译轮转抽签。当得知自己抽到了车身修理项目,那一晚,韩明辗转难眠。
车身修理项目的专业名词和印刷媒体技术项目完全不一样,韩明等于是要从头开始。
2017年6月12日晚上,韩明第一时间与车身修理项目的翻译和专家取得联系,专家叶建华和前翻译俞俊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之后,韩明几乎天天都泡在车身修理项目基地,没有假期,没有周末。在此期间,叶建华一遍遍地教她专业术语,帮她讲解试题;俞俊则在资料和经验方面给了韩明特别大的帮助。
有了这些支持,韩明从背诵专业术语着手,一点点开始熟悉新项目的技术文件和历届试题。不仅如此,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韩明几乎天天跟着选手一起进行日常训练和实战训练;与专家、选手交流磨合,在训练中熟悉比赛流程。
就这样,韩明一步步熟悉了车身修理项目。正是有了这段时间的集中训练,才使韩明可以充满信心地陪专家和选手走进赛场。
2017年10月1日到10月6日,基地的训练一直在持续,选手还在进行最后一次实战。10月6日下午3点半,韩明习惯性地登录世赛论坛,查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她突然发现,世赛论坛上公布的比赛试题又发生了改变。
当天晚上,她和专家、教练和选手一直研究试题到凌晨3点多。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就乘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与中国代表团“大部队”会合,每个人都疲惫不堪。
2017年10月9日,韩明和中国代表团刚到阿布扎比,就和专家马上投入到工作中。
对外当战士 对内当保姆
作为技术翻译,韩明既要做好项目团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同时还要协助专家和选手,保证竞赛信息及时传达。
“回想在赛场上的那4天,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有时还要斗智斗勇,真的很刺激。”韩明告诉记者。
这一次,车身修理项目的试题在比赛前4个小时才出来,只给了各国翻译1个小时时间翻译试题;紧接着,试题就要交到选手手中,让选手熟悉试题,两个小时后开赛。
这对翻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在世赛车身修理项目11名翻译中,韩明是唯一一个按时完成试题翻译任务的。
韩明说,由于上届世赛中国车身修理项目中拿到了银牌,在这次比赛中,中国车身修理项目选手杨山巍得到了特别多的“关照”。
在比赛过程中,有一些外国专家“别有用心”地前去打断杨山巍,指出他的操作有问题。选手虽然听不太懂专家说什么,可看到这架势,难免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韩明往往会很有礼貌地请这些人离开选手的工位,“有问题可以通过正常流程来解决,但不能打断我们选手的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安抚选手情绪,韩明还要一直面带微笑地告诉杨山巍:“他们说你特别棒,就是想进来参观一下,你专心操作就行。”这下,杨山巍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下来,操作也没有受到干扰,他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作为翻译,韩明有时候就像保姆,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选手,还要在心理上呵护他们。“当然,必要时也要会玩一点心理战术。”韩明笑着说。
“身为车身修理项目这个钢铁团队的一员,为团队奋力打拼,直到帮助选手拿到那块金灿灿的金牌,我感到很幸运。”韩明懂得,比赛已经结束,成绩只代表过去,自己又将踏上新的征程。(孙兴伟)(本文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