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3260余人,带动就业4.2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00余人;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9042人,其中企业吸纳就业2813人,自主创业418人,其他灵活就业、临时性、涉农就业等4935人……
近日,福建省南平市人社局亮出2017年就业工作成绩单。
“成绩来之不易。”南平市人社局副局长马春说,近年来,人社部门立足工作职责,强化就业创业扶持,着力构建就业创业政策环境、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创业助力就业脱贫。
强化政策引领提供精准服务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可实现自身就业,还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具有倍增效应。”马春说。
为此,南平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责;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税费减免、创业贷款贴息、创业启动资金、社保补贴和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他们对来南平市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登记,提供精准服务。该市工商局实施市场主体“多证合一”改革,“一窗受理”提高商事登记便利化水平;市公安局实行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
完善孵化平台助力创业梦想
“在武夷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注册备案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超过190个,已培育创业示范店6批58家,带动大学生就业超千人。”武夷学院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杨信锟说。
近年来,该市加快推进创业平台建设,积极鼓励县(市、区)建设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支持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各县(市、区)均组织建设了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创业基地,基本实现“一县一基地”,有5家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列入省支持建设项目,获得扶持金额合计90万元。
同时,该市把发展众创空间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抓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省级众创空间1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1家,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发展格局。
除此之外,南平市组织开展市级优秀创业项目评审,通过书面评审、现场答辩和实地考察等环节,评选出40个优秀创业项目,对每个项目分别给予3万—1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政府为创业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给我们很大帮助。通过创业项目的评选,可以增加创业的信心。”松溪县瓯北安木木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伊慧说。在2016年市级优秀创业资助项目评审中,伊慧的创业项目获得三等奖,得到了5万元的扶持资金。
鼓励返乡创业推进就业扶贫
201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吉利大学的毛启胜,回到家乡光泽县创办了腾农菌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公司现有员工72人,他们大多是当地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人。毛启胜说:“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他们生活不容易。我有能力就要尽量帮助乡亲们。”
南平市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参与扶贫攻坚。对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项目,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年以上、面积连片10亩以上且持续生产经营的,自承包土地之日起,由受益地财政按每年每亩6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3年内补助总额不超过10万元。连续2年以上通过雇佣、合作经营新型农村合作社或采购农产品等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每脱贫一户,由受益地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
同时,南平市调高创业补助水平,对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凡2017年1月1日起入驻南平市政府部门建设管理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或经评审获得省、市创业项目资金扶持的,由当地财政按每月不低于500元的标准补助企业,补助期为3年。
有效统筹资源实现造血脱贫
针对各地不同实际,南平市人社局有效统筹区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广泛就业,实现造血式扶贫。
武夷山市人社部门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指导岚谷乡整合17家合作社创建农特产网,以此带动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当地根据农特产网的配送方式,专门为贫困劳动力开展物流技能培训,协助贫困劳动力应聘物流快递岗位。
延平区立足区情,结合“村企合作”模式,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车间+贫困户”“公司+农户”的农村就业扶贫模式,让群众农时在田间务农,闲时在车间务工,实现“双渠道”增收。王台镇、西芹镇、夏道镇等组建了百合花种植、笋竹产品、果蔬种植、物流运输等专业合作社59家,成立扶贫车间21家,构建从农忙到农闲、从田间到车间、从发展产业到扶持创业就业的全方位精准扶贫格局。(余列江 何立春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