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在江苏省政府表彰大会上,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宋彪接过荣誉证书,19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江苏大工匠”,并被记个人一等功、认定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宋彪的母校——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为何常州技师学院能培养出宋彪这样的杰出学子?为何建校半个多世纪仍能长葆青春活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走进常州技师学院。
弘扬竞赛文化 引领人才培养
宋彪曾表示,自己能取得佳绩,得益于学院狠抓技能培训。近年来,常州技师学院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这一核心,使“竞赛文化”如同一粒种子,根植于学院土壤之中。
学院实训场地建设致力于对接竞赛标准。2016年10月,常州技师学院获批建设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目前,集训基地被充分利用,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练兵场”。
同时,学院实现大赛集训与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常州技师学院将竞赛机制在全校推广,已连续举办4届校园技能节,以激发学生兴趣;组建“后备军”,选拔“好苗子”;在世赛集训过程中,学院不允许世赛选手“搞特殊”,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参加常规课程。
“技工院校不但要培育尖子,更要兼顾总体水平,如果陷入‘应试教育’‘唯金主义’的窠臼,为赛而赛,忽略正常教学活动,那便会因小失大。”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赵建军对记者说。
“技能竞赛是‘阅兵式’,更是‘风向标’。”赵建军认为,“像世赛这类级别较高的技能竞赛,参赛设备、赛项任务等都经过精心挑选,符合当下行业生产要求,体现行业前沿技术。”因此,在世赛结束后,学院推出“延伸动作”:有关教研室专门召开研讨会,透彻研究世赛要求,总结先进经验,实现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 破解就业瓶颈
“为什么光线暗下来,电灯就自动亮起来?”“窨井盖为什么会自动报警?”“共享单车如何知道我的骑行路线?”2017年9月,学院通信网络专业新生来到常州移动公司参观“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主题展,熟悉企业运营环境和节奏。他们抛出的问题被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这样接地气的“开学第一课”,正是校企合作实践的缩影。
“在我国产业转型过程中,‘关门办学’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赵建军告诉记者,学院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条件得天独厚,用工合作伙伴有千余家,还与中天钢铁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合作,设立12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作为人社部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示范校,近年来,常州技师学院还开发140多门模块式新课程,与企业需求接轨;建成性能完备的专业实训中心13个,模具加工、自动化等实训室180余个,以让各专业学生都能“实战练真功”。
正因如此,除在各类竞赛中勇夺奖牌,该校学生在就业上也是表现不俗。
去年5月中旬,一场“火爆”的校园招聘会在常州技师学院举行。本次招聘会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490余家用人单位,面向1600余名毕业生提供8000余个岗位,明显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据该学院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负责人陆红介绍,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率100%,月薪最低在3500元-5000元之间。
拥抱产业机遇 释放教育活力
摘得桂冠后,宋彪又站在追梦的新起点上。他从原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转入中德国际班学习,眼下他要尽快攻下语言关,为去德国学习交流做准备。
今年28岁的陈中元是宋彪的同学、中德班里的“老大哥”。谈及求学经历,他觉得自己走对了路:“之前,我曾在德国科隆攻读经济学本科学位,后来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回国加入学院中德班,学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陈中元口中的中德班,是常州技师学院和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合作的办学项目。中德班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引进吸收德国专业教学大纲,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技工留洋’这类探索在全国范围内仍属创新之举。”赵建军强调,中德班的最大特点是实现国内技师与德国工商业协会(IHK)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培养。
“之前留学时我发现,在德国,产业技术工人是‘香饽饽’。如果能取得国际认可的技能证书,在国内国外便都有了求职砝码。”陈中元说,按“3+1”学制要求,今年年初,他将重返德国进行为期1年的深造。
如今,开展新兴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正成为技工院校服务企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来到轨道交通订单班,记者首先看到的是红白相间、1∶1仿真的地铁车厢。整间教室如同真正的地铁站。地铁综合后备盘前,4名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监控系统,授课老师则在他们背后不时指导。实景实例教学,正是课堂常态。
根据校企协议,在通过毕业验收考核后,超过50%的订单班学生将进入常州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因为有目标,所以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学习积极性格外高。”订单班学生张晴雨对记者说。
抓住技能竞赛“牛鼻子”,立足校企合作“练真兵”,扩大合作办学“拓视野”,对接产业需求“领潮流”……在闪亮的荣誉背后,是厚积薄发、聚势谋远的格局。展望未来,技能人才培育之路将会越走越宽。(李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