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讲话中要求,要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步伐,做大做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持续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
在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起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大军,从而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世界技能舞台迎来“中国时代”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中国高技能人才最为闪耀的一年,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7年10月13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技能组织全体成员大会决定,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上海举办。
而在10月19日闭幕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也是喜报频传。在52位中国年轻工匠的努力拼搏下,中国代表团共获得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首。我国选手宋彪以全场最高分的成绩获得了参赛选手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大奖,登上技能之巅。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晓曦认为,中国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的体现。
“本届世赛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意味着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上‘中国时代’的到来。”陈晓曦说。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回国后,随着鲜花、掌声而来的还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
根据《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人社部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等15个项目金牌获得者宋彪等16人,予以通报表扬,各奖励人民币30万元,并由其所在地省级人社部门或所属行业主管部门,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同时,对上述15个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人社部各奖励人民币30万元。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奖励的主要目的是发挥“杠杆效应”,由此撬动各方重视和社会关注,促进技能人才事业发展。从产生的社会效益来看,奖励世赛获奖选手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环境,促进形成技能成才的社会共识。
打造制造强国需要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要求“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些重要论述把技能人才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确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制造2025》把“人才为本”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五大方针”之一,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根据2016年12月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8589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794万人。
《指南》同时指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认为,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能人才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绝活绝技’出现断档。”于清笈说。
技能人才培养未来可期
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院长荀凤元指出,落实好《指南》,突出制造业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是关键。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加快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在积极应对制造业传统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引导制造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努力提升制造类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荀凤元说。
如今,高技能人才已成了“香饽饽”。前不久,河南郑州举行人才政策发布会,决定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
“以后恐怕各地要出现技能人才的‘抢人大战’了。”郑州市一位主管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负责人感慨地说。
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方案》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方案》提出“加快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建设”,确立了技工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体制改革中的地位。由此,我国技工教育进入了既面临着重大改革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新时代严峻挑战的发展时期。
培养技能人才,技工教育是关键。前不久《中国技工院校发展报告(2017年)》向社会公布,这是人社部第一个系统梳理技工院校年度发展状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技工院校2526所,在校生超323.2万人。2016年,技工院校招生127.2万人,其中招收农村籍学生98.6万人,占招生总数的77.5%;毕业生93.1万人,90.9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高达97.6%。技工院校全年开展社会培训451.6万人次,为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同时,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高端引领作用凸显。
随着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相信高技能人才助力打造制造强国未来可期。(胡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