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1月8日电 近年来,淄博市张店区将社会救助作为脱贫后扶贫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走出了一条“扶贫基金会+贫困户”的社会救助精准扶贫路子。
“扶贫基金会的成立,为企业、驻地单位、爱心人士等提供了重要的帮扶平台,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爱心众筹’的作用,即可以最大限度吸收社会资本,又可以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一户一策地照顾到每个困难群众,真正实现了举全社会之力、汇各方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扶贫开发中来的目标。”张店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岳说。
“爱心众筹”让扶贫基金会成为社会救助平台
张店区是淄博市中心城区,辖区户籍人口6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5.7万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0户25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0岁以上老人占43%,残疾人占37%,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总贫困户比例达到90.13%。对这部分贫困群众,通过政府兜底,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贫困人口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张店区积极在镇村成立扶贫基金会,构建起区级慈善总会、镇扶贫基金会、村级扶贫基金会三级社会救助网络。沣水镇21个村村村成立“扶贫基金会”;湖田街道成立“精准扶贫爱心储备站”;南定镇成立“爱心小屋”;马尚镇在12个城市社区和12个贫困户所在村之间成立“社村互助爱心站”。
目前,全区七个镇办成立扶贫基金会,44个村成立了村级扶贫基金会,仅村级扶贫基金会筹集资金达395万元。沣水镇将每年的9月5日、10月17日为献爱心捐款日,各村村民可自愿到指定地点捐款,平时也可以到村委理事会进行捐款。南定镇田家村扶贫基金会由村“两委”、村直管企业、租赁企业、个体民营企业及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捐赠,募集资金173万元。
“规范管理”让扶贫基金会实现社会救助长期化
按照“规范管理、公正公开”原则,各扶贫基金会成立扶贫理事会和扶贫帮扶基金委员会,加强扶贫基金会规范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沣水镇扶贫理事会由3—5人组成,设理事长2人,其中1人为镇包村干部。理事会负责帮扶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对扶贫基金进行定期和日常的募集;委员会由3—5人组成,负责扶贫基金的使用,协助贫困户进行扶贫基金使用的申请、办理等手续。南定镇田家村扶贫理事会通过村民代表推选,由本村德高望重的11名村民组成,基金本金及收益的支出受村“两委”、村民代表和广大党员多重监督。
做好资金管理是确保扶贫基金发挥救助作用的关键。张店区根据镇村实际制定扶贫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基金管理账户,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例如:沣水镇各村将募集到的扶贫基金上交至镇财政所,由镇财政所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镇财政所设立扶贫基金专项账户,使用范围为本村确认的贫困户家庭或因病、因灾、因祸等造成生活困难的村民家庭。其他特殊情况救助,须经村两委及镇包村干部审批同意。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镇扶贫基金管理领导小组、镇纪委、财政所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检查。
实现长期救助是建立扶贫基金的目的所在。为更好发挥扶贫基金的作用,实现长期救助,各基金会积极做好扶贫基金的运作,提高社会救助的长效性。例如:南定镇田家村扶贫基金会所募集的资金,100万元用于投资理财获取收益,73万元定向分类用于大病救助、残疾救助、学生学杂费救助等。
“靶向救助”让扶贫基金会实现社会救助精准化
村级募集的善款,由村级实施救助,大家在一个村内,最了解贫困户需要帮什么、怎么帮,帮扶效果更明显。凡是因病、因残以及其他情况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家庭,首先根据困难情况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提交基金理事会,基金理事会委员实地家访,并召开委员会议,对贫困家庭的救助申请投票表决,作出表决结果,将表决结果提交村“两委”研究通过,将救助审批情况公示7天,经过公示无异议后,由村财务支付资金。通过送钱送物帮技术等多种形式,给予困难群众细微周到的关怀关心。
南定镇扶贫基金会,从本镇实际出发,扶贫基金主要用于为贫困户购置公益岗位,开展贫困老年人集中供养服务,救助贫困学生,为贫困人口加入意外伤害保险,定向救助大病伤残人员等内容。同时,根据贫困人口的客观需求和新的救助要求,合理调整救助项目,不断满足贫困户人口需求,提高贫困人口的幸福指数。沣水镇城东村基金会成立五年来,募集捐助基金68.5万元,发放救助款16.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0多次。
“社会捐助的良心钱,干部群众一起管”。对每一笔资金帮谁、怎么花,都召集大家商量,每个村都设立了公开栏,资金来龙去脉及时向村民公开。这样一来,很多村各项集体资产和各类惠民资金,也都采取这种更明细更透明的办法,村级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守望相助、扶贫济困”。扶贫基金会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传统美德得到弘扬,乡亲近邻的援助之手,让贫困户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群众也受到了教育,促进了村内和谐文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