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畅通渠道——重庆市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2017.03.20
南岸区辖区有高校6所,在校大学生12.4万人,每年毕业学生3万余人。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南岸区创新思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一、加强实名制登记,实施精准服务。一是摸清工作底数。采用与区教委协同配合、高校联动采集、街镇入户调查的方式,2015年为752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制登记,及时掌握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服务需求,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做到了失业原因清、家庭情况清、就业意愿清、培训要求

南岸区辖区有高校6所,在校大学生12.4万人,每年毕业学生3万余人。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南岸区创新思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一、加强实名制登记,实施精准服务。

一是摸清工作底数。采用与区教委协同配合、高校联动采集、街镇入户调查的方式,2015年为752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制登记,及时掌握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服务需求,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做到了失业原因清、家庭情况清、就业意愿清、培训要求清、技能状况清等“五清”,为后续跟踪服务打牢了基础。二是深挖岗位资源。结合辖区内手机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区就业局、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高校和库内登记高校毕业生建立了四方对接机制,畅通了招聘求职绿色通道。2015年,组织美的制冷、维沃通讯等知名企业35家参加校园双选会6场,提供岗位568个,达成就业意向128人。三是定制特色服务。2015年,通过“24小时就业服务热线”、“一人三岗”就业推荐等方式,对332名离校未就高校毕业生开展精准就业援助,就业服务覆盖率达100%,服务后就业率达96.6%。针对9名困难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1对1”就业帮扶,除1人因身体原因暂未就业外,其余8人均实现成功就业。

二、着力创业创新,实施定向服务。

一是突出创业引导。联合创业孵化基地,邀请创业导师、知名企业家以创业沙龙等形式“传经送宝”、交流经验,通过鲜活案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同时,根据创业起步阶段特点合理设计课程,激活大学生群体自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2015年,共开展在校大学生GYB创业意识培训811人,高校毕业生SYB创业培训222人。二是丰富活动载体。联合高校开展“南岸大学生创业行动”,积极参加“泛海扬帆—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和“泛海扬帆杯”重庆创业大赛等活动,累计21个项目获得市级资助59万元,60个项目获得区级资助11.5万元。2015年,与腾讯大渝网采取线上互动和线下落地方式,开展南岸区首届“江南之星”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经过专家评选与线上投票,最终优选15个项目进入决赛,其中,大学生创业项目10个,发放奖金15万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普遍缺乏担保抵押物的实际,创新与团委“青锋计划”开展合作,创业者在享受10万元无偿借款基础上,可自愿捆绑追加10-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实际政策性贷款额度增至最高25万元,形成了“1+1>2”的融资帮扶效果。同时,筛选推荐2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到市小微融资担保公司申请无抵押担保贷款。2015年,发放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810万元,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4个、区级孵化基地2个、区级创业示范一条街14条,引领520名大学生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766人。

三、延伸工作触角,实施拓展服务。

一是建立合作机制。以“共享资源、促进就业”为宗旨,与辖区6所高校就业处对接合作,共建公共就业服务协调办公室,节点春秋两季校园招聘会、年度创业大赛等活动安排,建立定期联系机制,紧贴高校需求,靠前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在校大学生。二是开展驻点服务。邀请政府部门政策业务骨干和产业园区企业家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进课堂活动,在辖区高校轮流驻点设立就业创业指导咨询点,为大学生宣讲政策环境、市场风险、求职技巧及职业规划等知识。2015年,6次进高校宣讲培训,广受大学生欢迎。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围绕“互联网+”概念,针对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主渠道,开发南岸就业微信公众号,推出政策宣传、招聘求职、业务办理、活动预告、咨询答疑等板块。目前,南岸就业微信公众号已经上线,正通过发放微信红包,制作宣传公仔、印制资料套装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登记就失业状态,获取便利快捷的就业创业服务。(南岸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 谭天琪 向亚飞 傅东英)

    

( 责编:lhj )
  • 高校毕业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