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木萨尔县为贯彻落实好区、州党委、县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在2016年脱贫攻坚基础上,进一步推进2017年转移就业脱贫工作,对全县建档立卡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脱贫攻坚转移就业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大力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
做好贫困劳动力摸清及转移就业普查工作。各乡镇要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2017年转移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真开展好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信息普查,确实做到五个摸清(家庭情况清、贫困家庭人口清、个人状态清、素质能力清、就业意愿清),准确掌握就业意向、培训愿望等各类信息,建立县、乡、村三级贫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强的就业帮扶措施,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以就业实现脱贫。
强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利用乡镇集贸日、广播电视、网络、以会代训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多方参与、多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切实提高全民参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全方位营造转移就业工作浓厚氛围,使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贫困劳动力增收的主要渠道。
强化信息服务,全力抓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各乡镇要将信息服务作为开展转移就业工作的核心工程,贯穿全年,将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及信息发布传递到“最远一家人”,延伸到村组一线及每一户农牧民,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家中。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问答》、《招聘简讯》、《工作简报》等编印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
依托劳务合作社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加大工作力度,发挥好劳务合作社点多面广和组织、引领、带动农牧民的优势,做好劳务合作社转型升级,组建劳务合作社联合社,使劳务合作社真正成为助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促农增收的排头兵,同时要优先吸纳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通过劳务合作社使90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脱贫增收。
以“支持准东、服务准东”为核心,强化企业对接,鼓励贫困劳动力转移企业就业。以九洲恒昌物流园、博康劳务派遣公司为切入点,优先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2017年计划组织10名贫困劳动力,在准东五彩湾企业转移就业,实现稳定性产业增收的最大化。
加大“9+1”招聘工作力度,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各乡镇要坚持各类招聘活动的常态化,结合实际,重点推进,发挥好村级协管员及“访惠聚”工作组的作用,切实加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让贫困劳动力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用工招聘岗位信息,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千乡万村”等各类主题鲜明的专项招聘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经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全力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全力推进“卫星工厂+产业工人”、“小米级微小企业”转移就业新模式。针对大多数贫困劳动力家庭既要顾家,又要脱贫的现状,大力发展以刺绣、拖鞋、鞋垫、手套、服装等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优先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2017年通过“卫星工厂+产业工人”、“小米级微小企业”使20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以就近就地转移、季节性务工、跨地区转移为突破口,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贫困劳动力非农收入。针对农村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采取有组织外出或就地就近的方式,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短期务工或季节性务工,将就近就地转移、季节性务工作和跨地区转移作为农牧民群众及贫困劳动力增加非农收入的突破口,一是引导农闲时或闲居在家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棉花、瓜果采摘等季节性务工、短期务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获取劳务性收入,实现自食其力、自主就业;二是对有技能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重点引导是在文化旅游业、特色餐饮业、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家庭服务业、商贸服务等行业灵活就业。同时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依托劳务合作社及转移就业带头人,鼓励55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就近就地转移、季节性务工和跨地区转移增加非农收入。
着力解决贫困劳动力少数民族就业难的问题。采取“订单式”和“预约式”培训,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将有技能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择优输送到企业就业;配合企业做好转移人员的管理工作,确保贫困劳动力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少数民族进企业就餐难等实际问题,确保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转得出,能增收。(李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