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移民搬迁群众就业再就业

2017.03.03
近年来,安康市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创业就业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政策创新、措施创新、思路创新,推行“六个一批”举措,竭力支持和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业,为安康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一、鼓励搬迁社区分流一批。积极探索“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将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进行有机“捆绑”,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新建集镇及移民搬迁社区,通过稳岗补贴、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为留守妇女、搬迁群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完善社区造血功能,支持鼓励就地就近安置一批。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工厂72家,直接提供就业岗位9700余个,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1650人。二、开展培训促进就业一批。积极推进技

近年来,安康市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创业就业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政策创新、措施创新、思路创新,推行“六个一批”举措,竭力支持和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业,为安康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

一、鼓励搬迁社区分流一批。积极探索“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将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进行有机“捆绑”,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新建集镇及移民搬迁社区,通过稳岗补贴、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为留守妇女、搬迁群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完善社区造血功能,支持鼓励就地就近安置一批。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工厂72家,直接提供就业岗位9700余个,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1650人。

二、开展培训促进就业一批。积极推进技能培训进小区、进园区、进企业,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群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定向式培训,激励移民搬迁群众学技术,凭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允许培训定点机构在移民搬迁集中的乡镇、社区开设培训点或培训班。通过开展免费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增强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以培训实现就业一批。目前,紫阳修脚师培训已经初见成效,紫阳远元集团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修脚护理直营店面283家,加盟店720多家,年产值超过8亿元,数千搬迁群众从中受益。

三、扶持创业实现就业一批。坚持从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强化服务等方面入手,鼓励有条件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安康市对于有创业意愿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个体可申请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合伙创业的最高可申请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经过认定的信用乡村推荐的创业人员免除反担保,允许农村劳动力以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申办创业担保贷款,对进入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搬迁群众及返乡创业者,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贷款支持额度,放宽了政策限制,切实在资金支持方面提供便利、释放红利。全市累计为4.2万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5亿元,扶持创业项目2.43万个,带动就业10.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凸显,其中社区搬迁群众创业占有较大比例。

四、就近就地或省内外输出一批。积极推进区域性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引进知名人力资源企业入驻安康,全市共与省内外189个企业签定了《劳务对接协议》,建立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长效机制,确保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求职就业搭建平台,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推动输出一批,扩大就业渠道。

五、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一批。将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范畴的移民搬迁群众纳入了就业援助范畴,主要包括: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后超过半年未实现首次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失去土地且已办理失业登记的被征地农民、失业的残疾人、未就业的城镇退役军人和军烈属、需要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失业人员等六大类,将移民搬迁群众中符合以上类型的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畴,为搬迁群众开启了就业“绿灯”,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托底安置一批。

六、优化公共服务推动就业一批。为确保移民搬迁安置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以“群众搬到哪里,服务跟到那里”为主线,全面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社区,创业就业政策宣传走进社区,部分村镇先后建立了创业就业服务窗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实现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的重大转变。期间人社部门采取开展定点劳务输出组织服务,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搬迁户创业跟踪服务,务工人员维权服务“四项服务”,拓展对外输出、就地转移、自主创业“三种渠道”,着力解决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群众的“后顾之忧”。(彭山林)

( 责编:lhj )
  • 公共就业服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