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归去来兮”农村变创业热土——河南省信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潮观察

2016.11.24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市是“农民工”这个词的叫响地之一,高峰时期,当地860多万人口的近1/4常年在外务工。当年最早一批大规模外出的农民工,如今又成为最早一批大规模返乡的创业者。信阳市近年来通过实施“回归工程”,累计吸引3.7万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他们回来后,利用积攒的资金和经验办起了实业,将荒山改造成郁郁葱葱的油茶林,让农家乐燃起红火的炊烟…… 3.7万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雁归来” 新县田铺大塆返乡村民韩光莹用自己到韩国“打洋工”攒下的20多万元,将自己的老宅子改造成旅游民宿,并取了一个文艺范儿的名字——“老家寒舍”。但寒舍不“寒”,石碾、陶罐、鹅卵石……经过他匠心独运地一摆放,营造出浓浓的田园闲适感觉。“这不,房子还没改造好,预定的订单已经接了好几个。”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市是“农民工”这个词的叫响地之一,高峰时期,当地860多万人口的近1/4常年在外务工。

当年最早一批大规模外出的农民工,如今又成为最早一批大规模返乡的创业者。信阳市近年来通过实施“回归工程”,累计吸引3.7万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他们回来后,利用积攒的资金和经验办起了实业,将荒山改造成郁郁葱葱的油茶林,让农家乐燃起红火的炊烟……

3.7万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雁归来”

新县田铺大塆返乡村民韩光莹用自己到韩国“打洋工”攒下的20多万元,将自己的老宅子改造成旅游民宿,并取了一个文艺范儿的名字——“老家寒舍”。但寒舍不“寒”,石碾、陶罐、鹅卵石……经过他匠心独运地一摆放,营造出浓浓的田园闲适感觉。“这不,房子还没改造好,预定的订单已经接了好几个。”

不仅韩光莹本人,他们兄弟三个都一起回到了村里。老大在村里开了一个茶馆,老三则开了一个专做地锅饭的农家乐。信阳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统计,截至目前,信阳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达3.7万多名,已累计创办各类实体两万多个,总投资350多亿元,带动了30万农民就地就业。

信阳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李雪洋表示,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与当地特色优势紧密相关的行业。“他们的回归,既给农村带来新观念,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返乡创业农民工成乡村建设新力量

平桥区美丽乡村郝堂乡村旅游近两年红红火火。“黄金周期间平均日游客量超过5000人。”村党支部书记胡静告诉记者,如今村里餐饮休闲、农家果园采摘等项目80%都由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投资兴办。大别山深处的新县小木城村,因出国务工人员多、返乡创业者多、乡村建设投入多,如今已变成了洋房林立的异域风情小镇。

在光山县槐店乡河南联兴油茶公司的万亩油茶林里,公司董事长陈世法2008年返乡创业,早期栽下的油茶树如今已进入盛果期。他告诉记者:“一亩地可以种100棵油茶树,一棵油茶树年产值100元,效益非常可观。”他通过流转昔日荒山坡地3万余亩,带动了当地1000多名农民就业。

年轻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则把目光聚焦在重新挖掘土特产的商业价值,借助电商将家乡土货与广阔市场连接。在光山县,返乡创业的向满余投资创办电子商务公司,主销当地羽绒制品,目前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还进一步带动当地鸭养殖、鸭绒加工的发展。

愿回来,留得住,干得好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中部农村地区日益成为创业的热土。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说:“这些在外打拼二三十年的农民工,积攒了许多‘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是宝贵的民智财富。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愿回来、留得住、干得好。”

光山县合欢林茶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将6500多亩荒山林地种上了苗木花卉、茶叶等,合作社资产达到8000万元。谈及回乡原因,合作社负责人甘平安说,2008年初老家的乡长多次到广州,向他讲述老家贫困群众生活状况,劝他回乡创业发展,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一个人自己富,富身;带着乡亲一起富,富心。”他说,了解到家乡依然贫困的情况,感觉自己有责任,当年年底就投入300万元,回乡组建合作社。

“他们把多年积攒下的辛苦钱投在了家乡,政府服务必须要跟上。”信阳市长尚朝阳说。信阳推行农民工创业项目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度,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实现农民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零障碍参保和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信阳市、县两级财政专门拿出资金,对农民工前三年在孵化基地创业发生的物业管理、卫生、房租、水电等费用给予补贴;在金融方面则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者10万至200万元的贴息贷款。(孙志平 顾立 林甘泉)

( 责编:hjx )
  • 创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