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中产 提升幸福指数——解读《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2016.11.02

  家人多病、孩子智障、自己找不到工作……生活的重担压在30岁的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村民朱国强身上,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于朱国强的家庭来说意味着雪中送炭。

  经过45天的免费技能培训,中级技工证书给了朱国强改变家境的机会,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汽车方向盘缝制工岗位。

  久违的笑容出现在朱国强的脸上,技能的提升带来了收入激增。“以前,我们全家收入不足4000元。现在,我一个人的收入就有4000多元。”

  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鼓励、引导具备就业能力的困难人员积极就业……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通过一揽子政策,不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

  对症下药的“良方”

  《实施意见》指出,完善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贡献的大小如何度量?分配机制如何完善?

  杜磊是一名技术工人。他的技校同学中,转行做汽车销售的每月收入七八千元,做了厂里办公文员的每月收入三四千。“我这种坚守一线的,又累又苦,工作还危险,每月收入就1800元。”令杜磊沮丧的是,厂里的高级工或技师,都不及新入职办公室文员的工资高。

  杜磊的经历并非孤例。“技能人才不足、用工难,归根结底是待遇不高。”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孙志明说,“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外地职工落户难,享受不到市民待遇,造成了技能人才的流失和断档。”

  浙江财经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主任吴道友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专业程度较高的蓝领收入一般会高于普通白领的收入。

  谈到技能人才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亚柯告诉记者:“一方面,要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竞争,破除就业机会、职位晋升和工资决定方面的不公平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让企业和用人单位有充分的工资和收入自主权。”

  技能人才的增收困局,在于体制机制的壁垒。其他群体的特性和收入来源并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有些群体面临技能不足问题,有些群体具备良好的创新潜力,但受制于市场经营环境不健全。“不同群体收入增长的问题关键肯定有所差别。”

  量身定做的“红包”

  《实施意见》指出,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为何是这七大重点群体?“他们是收入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且具有增长潜力、带动能力强的社会群体。”王亚柯说。

  《实施意见》提出,对于技能人才,引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其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带动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对于科研人员,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对于小微创业者,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稳定预期、优化环境。对于基层干部队伍,实行差别化激励办法。对于困难群体,鼓励引导其提升人力资本。

  在王亚柯看来,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并非只是涨工资这么简单。“我国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异化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同时,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竞争环境,不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激发活力的“引擎”

  《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实施包括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在内的六大支撑行动。

  六大支撑行动致力于破除制约城乡居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王亚柯指出,在微观层面上,要建立灵活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激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

  “在宏观层面上,要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报酬份额,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例。”王亚柯说,“要逐步减少政府收入份额。同时,政府要健全税收体系,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

  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褚福灵说:“社会救助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险通过制度设计、社会福利通过专项服务等,可以有效调节收入分配。”(林晓洁)

( 责编:lj )
  • 清理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