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就业拔穷根——我国部分地区劳务输出经验集萃

2016.09.08

转移就业拔穷根——我国部分地区劳务输出经验集萃

青海省化隆县

扶持拉面经济推进创业就业

化隆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为带领群众就业创业,发展致富,当地把目光聚焦于“化隆牛肉面”这一地方特色项目,强化措施,大力支持,促进“拉面经济”加速发展壮大。目前,化隆县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有8.1万人。

建机制,有效增强创业服务能力。化隆县成立劳务输出及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48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驻外办事机构,主要帮助解决该县农民工在开办拉面馆时选择店面、登记注册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为务工人员在办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协调服务。

树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化隆县广泛宣传拉面创业典型代表,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拉面创业之中。

增投入,切实解决开办面馆的资金难题。一方面,鼓励亲帮亲、邻帮邻,先富带后富,支持引导相互借款开办拉面馆。另一方面,将拉面创业作为创业贷款的重点扶持对象,优先向拉面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截至目前,县财政累计贴息近1260万元,发放拉面经济担保贷款近两亿元。

创品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近年来,化隆县开展“四统一”品牌示范店、争创“五好经营户”和化隆牛肉面授权牌匾制发等活动,示范引导拉面店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经营。截至目前,“四统一”示范户达1500家,“五好经营户”达2000家,围绕“拉面经济”注册的商标达到70多个。

重培训,加快提升务工人员技能水平。近几年,化隆县累计投资1840多万元,在农村劳动力中新培训拉面匠、厨师等技能人才3.4万人,其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化隆县制定出台“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实施方案,通过积极引导扶贫对象从跑堂打杂干起,经过一年实训,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拉面匠,并通过资金扶持,帮助贫困户开办经营一个“扶贫拉面店”。“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历时4年,将实训5000人,实训完成后,开办“扶贫拉面店”1000家。今年化隆县已成功对接输出1020人。(赵国玺)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

建立劳务输入基地打造优质输出品牌

大新县地处桂西南边疆,农村劳动力19.1万人。因县域产业发展受限,大新县自1993年起开始建立异地劳务输出基地,已外出务工9.12万人。其中“大新装卸工”被中国就业促进会推荐为优秀劳务品牌。

建立输出基地。1993年11月,大新县在广东湛江建立了大新县第一个劳务输出基地——湛江港劳务输入基地;1994年2月,他们向湛江港集团公司输出第一批装卸工人共105名,以承包工的用工方式加入到第一作业区。目前,该基地人员规模已达500余人,累计在基地务工人员近2000余人。

加强制度建设。大新县指派专人长期驻湛江抓基地建设,负责对基地进行统一管理、有序输入等工作,确保劳务基地的健康发展。

加强后续服务管理。为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大新县积极协调劳务派遣公司、用工单位、务工人员之间的关系,由劳务派遣公司开展代理服务,并为他们建立社保档案。

完善服务体系。除依托县、乡镇、村屯三级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外,大新县积极推进县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2004年5月,大新县在广东湛江港务集团公司里成立“驻广东省湛江市办事处”,不仅拓宽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渠道,也有利于更好开展维权服务。

争取用人单位支持。湛江港集团公司组织成立由大新县装卸工家属组成的女子灌包队及环保队,安排就业人数达150多人。

提升队伍素质。大新县坚持对所有输送到基地的务工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提升队伍素质。(辛仁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

创建专业劳务合作社实现转移就业新突破

呼图壁县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建设专业劳务合作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劳务收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项主要来源。

围绕主导产业,分类建立专业劳务合作社。2014年以来,呼图壁县针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特点,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立了苗木花卉、葡萄、农业助手等9类39个专业劳务合作社,组织社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承揽业务或向外输出,长期从业或转移就业1556人,年均收入最高达到15万元。“呼图壁建筑工”“呼图壁家政”“呼图壁民族刺绣工”等劳务品牌日益响亮。

加强指导服务,有效规范运行机制。呼图壁县建立健全劳务合作社管理制度,规范劳务合作社运行。县级各职能部门主动协助各劳务合作社与用人单位对接,支持帮助其发展。目前,全县已有10余家劳务合作社与用工企业签订了长期劳务用工合同。近几年,随着劳务合作社的成熟和壮大,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其向县外派遣输出劳务。目前,部分劳务合作社已向县外区内用工企业提供长期劳务输出服务,并积极探索向疆外开展劳务派遣和劳务输出。

强化政策支持,促进长远发展。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文件,对农村劳务合作社给予一系列的政策资金扶持。2015年,县、乡两级政府分别安排200万元和15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劳务合作社,对工作绩效突出的劳务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1万元或3万元的奖励性补贴,重点支持其发展。(胡仁宣)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打造“一村一品”提升培训质量

2013年,固原市原州区结合世界银行贷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实施,以“一村一品”培训就业为主攻方向,在全区11个乡镇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清真餐饮、建筑施工、机械操作、肉牛养殖、蔬菜种植等8个培训就业品牌,有力助推原州区农村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摈弃粗放管理,实施“三细服务”。原州区制定了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村一品”职业技能培训方案,细分当地就业市场需求,细分老村组、老居民和移民新村新居民不同的就业选择方向,细分回汉村组不同的职业适宜度,组织精准的职业培训,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新机制。

发挥世行项目作用,打造本地特色培训品牌。原州区按照就人就近的原则,设立了5个培训基地,设木工、电焊、装饰装修和机床加工4个培训工种,开展示范培训。当地在有外出务工传统的村,开展瓦工、抹灰工和木工培训;在人员居住集中、女性劳动力多的村,开展以家居清洁,照料孕妇、幼儿、老年人等为主的家政服务培训。他们根据生态移民学技术、挣高薪、快致富的愿望,在头营镇圆德村开展挖掘机、装载机操作培训;在河川乡有吊车运装经营基础的寨洼村开展吊车等机械操作培训。

结合实际搞培训,延伸服务促就业。工作中,原州区坚持培训内容与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培训时间与农闲时间相结合、理论知识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原州区把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把培训与开展“送技能、送服务、送政策”活动相结合,力争解决参训农民出勤难的问题,使培训合格率、鉴定率、就业率分别达到95%、85%和90%以上。

目前,原州区已初步培育8个培训就业品牌和28个品牌专业村,参加培训的农民月平均收入与未参加培训同比增加400至1500元,增长率达33%以上。(马建国)

( 责编:lhj )
  • 劳动力转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