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秀山县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调查及对策建议

2015.12.22

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一方面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因此,了解返乡农民工的从业愿望,帮助其解决困难,成为各级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性别及健康情况

调查显示,男性408名,占81.5%,女性92名,占18.5%。在返乡农民工中,身体健康的417人,占83.3%;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80人,占15.9%;身体有疾病或有残疾的3人,占0.8%。

(二)文化程度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以上文化程度2人,占0.4%;大专文化程度16人,占3.1%;中专及技校文化程度33人,占6.6%;职高及高中文化程度196人,占39.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69人,占55.1%。

(三)劳动力资源情况

调查显示,16-20岁的13人,占2.6%;21-25岁93人,占18.5%;26-30岁75人,占15.0%;31-35岁105人,占21.1%;36-40岁81人,占16.3%;41-45岁75人,占15%;46-50岁42人,占8.4%;50岁以上16人,占3.1%。

(四)选择务工地情况

调查显示,从广东返回185人,占37%;从福建返回54人,占30.8%,从浙江返回69人,占13.7%;从深圳、上海分别返回38人和24人,分别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5%和4.8%;从其他省份返回30人,占6.2%。

(五)外出务工择业情况

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306人,占61.2%;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有35人,占7.0%;从事采矿业的有27人,占5.3%;从事电子电器业的22人,占4.4%;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6人,占3.1%;从商务服务业的13人,占2.6%;从事其他行业的(如养花、保安等)81人,占16.2%。

(六)工资收入情况

调查显示,月收入在999元以下的人数有49人,占9.7%;月收入在1000元—1499元之间的234人,占46.7%;月收入在1500元—1999元之间的139人,占27.7%;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78人,占15.9%。

(七)返乡的原因情况

调查显示,选择“企业停产”的204人,占40.8%;选择“工资降低自动辞职”的102人,占20.4%;选择“由于失业引起”的86人,占17.2%;选择“准备返乡创业”的70人,占14%;选择的人回答,有“其它”的38人,占7.6%。

二、返乡后农民工从业愿望

(一)大多数仍然愿意选择外出就业

调查显示,有37%的人表明“愿意”留在家乡;有63%的人选择不愿留在家乡。他们暂时滞留家乡,主要因为当前外出务工形势还没有大的好转,很多继续外出找工作的农民工都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大部分都因为无力承担外出待业的高额生活消费而再次返乡,只能暂时选择留在家乡等待时机外出。

(二)创业难度大,大多数选择本地就业

对于愿意留在家乡的农民工:选择在本地就业的有70.5%;选择在家乡创业的有22%;只有7.5%选择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对于暂时留在家乡的农民工:有机会仍然外出就业的首选去向还是广东、福建。

三、农民工返乡后自主创业的情况

农民工返乡创业,实际上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的创业行为。随着资金的积累和技术经验的丰富,以往进城打工只为“盖房子、娶媳妇”的想法已不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一部分有经济技术实力的农民工有要当老板的强烈欲望,他们的家乡自然是最佳选择。

(一)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创业者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占86%;他们以自发外出打工为主占67.4%。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现在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如养殖、烹饪、制衣、电工、驾驶、电器维修、土木建筑等,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返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返乡创业者大多从事农业

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企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经商等。从总体上看,在被调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布情况:从事第一产业的农牧渔业占到48.8%,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占34.9%,第三产业占16.3%。创业者大多从事农业,他们在家里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有天然的联系。

(三)享受到了创业的优惠政策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创业过程中,有9.3%的创业者得到了税费减免优惠;有16.3%的创业者享受到了征用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有65.1%的创业者得到了资金信贷的扶持。从被调查者创业资金来源来看,有46.5%的创业者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大部分是个人自筹,也有一部分是向私人借款。

(四)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为主

创业者在初次创业投资规模上最少2万元,最多500万元。其中,投资在2-5万元的占38.9%;6-10万元的占25%;10-20万元的占11.1%;20-50万元的占11.1%;100万元以上的占2.8%。创业者不仅自己从返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同时,为其他返乡者提供了就业岗位。问卷资料表明,创业者雇工最少的1人,最多的达一百多人。可见一部分企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五)示范作用明显

企业所使用的工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农民工。这就解决了返乡就业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家庭团聚,照顾老小的实际需要,延续了他们产业工人的生命,成为他们新的就业途径和收入增长点,同时还带动了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如2012年,在外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龙忠合决定回家看看。家乡的一切都那么熟悉而陌生,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整个村里352户、户籍人口1500人,可常住人口只有800多人,走了近一半,剩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土地也因此撂荒了。面对此情此景,这个苗家汉子鼻子一酸,毅然决定留下来,要为家乡为亲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建好全村这个大家庭。

发展黄牛养殖。龙忠合首先从外地买回了100头鲁西黄牛,牵回村庄,大家都来看稀奇。“这牛送给你们养,养大了再卖给我”,龙忠合对乡亲们说。60多位村民带着疑惑与惊喜,牵走了牛,如今这100头牛成了龙忠合“苗兄农业有限公司”的支柱,不少农户受益,价值上百万元。

成功当选主任。2013年村民委换届,龙忠合高票当选村主任。虽然他说心里没底,但老百姓相信他。他们坚信,就是这个中小个头、粗大嗓门的“龙王”能给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带来新变化。

做大苗绣产业。为着信念和乡亲的希望,龙忠合把在外面积累的经验与本村的实际相结合,开始了新的思考与尝试。经村级班子成员会及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为继承和发扬苗家传统刺绣工艺,成立了“金珠苗绣合作社”,培训了村里的20多名“绣娘”,并鼓励村里的老人、孩子与“绣娘”们一起,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纯手工刺绣。材料村里出,作品合作社回收,村民大多数都因此多了一份收入。传统工艺苗绣也因此被外界所了解和认可,并在市场上能卖好价钱,一般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还有的能卖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据说镇村之宝“凤穿牡丹”售价上百万元,成了村民致富新渠道。

壮大乡村旅游。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山多,良田少,没有工业,龙忠合想要发展“乡村旅游”。“龙王,你吹牛,人家重庆恁好,哪个来我们勒个山旮旯耍哟。”龙忠合在开院坝会时,村民都不相信。龙忠合笑了,他一定要做点什么让村民看看。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传统的“苗王节”,相传是从祭祀苗王亚努而演变成的传统节日。龙忠合打算把“苗王节”办成旅游节。他告诉村民,当天做苗家饭菜免费招待游客,按桌向他领补贴。“苗王节”上,村民身着苗族服装,唱苗歌、跳苗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等绝技,还进行“斗牛”比赛,2014年首届“苗王节”迎来各地游客2.2万多人,可谓人山人海,热闹空前,村民各家各户摆了共300多桌款待这些四面八方的客人。这个“苗王节”,花去龙忠合30多万元积蓄。而这一天,一个老阿丫用10斤米面,做成“油香粑”,卖了1000多元;有村民花4000元买的羊肉粉原料,当天毛收入1.1万元。“现在不用讲大道理,村民都知道什么叫乡村旅游”,龙忠合说,“以后每年都办‘苗王节’,还要发展农家乐、客栈,真正让老百姓致富”。

(六)返乡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准备创业的农民工都希望在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并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创业培训,搞好创业后续服务。准备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希望政府提供可靠的用工信息,继续加大有组织输出的力度。综合调查已经返乡创业的创业者情况来看,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

1、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足

没有把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有的地方把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的希望过多寄托在引进外商和大企业上,并为之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小打小闹”,交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有的支持只是停留在讲话、邀请上,缺少具体的政策措施。

2、手续复杂,服务力度不够

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上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多数投资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开办企业手续复杂,程序繁多,往往需要辗转多个部门才能将手续办起,有的部门还要收费。有些人说回乡前受到热情对待,办厂时也有人服务,但是企业一旦落地,再想找部门办事,解决问题就十分困难。

3、融资难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最大门槛

调查表明,超过六成农民工认为资金缺乏,融资难是创业的最大的门槛。农民工返乡创业开业时主要靠自有资金,把打工中积累的有限资金集中用于租地建厂和设备投资,开业后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比较突出。资金不足基本是依靠民间借贷,到银行贷款的不多,即使能贷也最多不超过5万元,部分企业产品有市场,因融资难,无力扩大生产规模。

4、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用地制约

农民工回乡创业,都要有一块落脚之地。随着土地使用的规范,获取土地大都采取“招拍挂”方式,农民工资金有限,很难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5、农民工创业者自身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返乡创业农民工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人自创办企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进修或培训。很多创业者早年外出打工,文化水平较低。在打工过程中,从最基层的操作员工做起,基本上是懂技术,但是不懂管理,自身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于缺乏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发展环境较为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返乡创业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转而走机械模仿、恶性竞争、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粗放的发展道路。

四、建议

农民工基本上都是从贫困落后地区外出到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人文生活环境比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要想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安心创业、把业创好,政府就必须要加大对返乡创业的引导与扶助力度,充分体现出返乡创业的比较优势。

(一)优化创业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对农民创业的限制,实施至少等同于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之外,所有的行业与领域都应当向创业者放开,把一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都调动起来,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活力竞相迸发,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同时,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建立返乡创业者协会、返乡创业基金会和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保障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多种权益等。

(二)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返乡创业人员开通“贷款绿灯”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协调金融部门的工作力度,争取在抵押贷款上对创业者有所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的为创业者争取信用担保贷款,充当中介担保人的作用,做他们的有力靠山,以解农民工燃眉之急。让农商行“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支农比例增大,真正扶持一个典型,树立模范作用。

(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行税费减免

各级党委、政府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基本情况,逐步对农民工投资经营经济实体,特别是对经营个体、微型和中小型企业的,实行“零收费”政策。

(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抓好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如工业园区和市场建设,使之承载创业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减轻创业者辅助投资的压力。降低入驻门槛,对入驻的企业可以实行“绿卡”制度,允许其“先上车,后收费”以凸现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与信息导向性和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提高创业农民工的素质

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返乡创业人员和当地普通农民工的定期免费培训。特别是落实对返乡创业的成功典型定期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宣传国家支持与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和消费需求,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解决他们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的实质性问题,为他们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真正为这些经济实体的发展与做大做强出计献策。

 

( 责编:lj )
  • 就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