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内蒙古:创新动能澎湃 人才活力迸发

2025.11.07

11月6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专场获悉,“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科技创新领域和人才引育留用上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创新动能澎湃、人才活力迸发的亮眼答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基础实力大幅提高,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持续健全,构建起“1+7+N”政策体系。大力推广“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深入推进科技计划体系改革,以“揭榜挂帅”“赛马制”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不断优化,创新资源统筹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创新平台拔节起势。构建以国家战略力量为引领、国家创新平台为骨干、自治区平台为支撑的“1+N+X”创新平台全领域架构,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获批建设,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国家级创新平台扩容至9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体系全面优化,25类创新平台整合为12类。

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深化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标杆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更加完善。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0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翻了近三番,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库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62.75%,成功上市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60%。“十四五”以来累计落实惠企资金15.71亿元,全区75%以上的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平台由企业牵头承担。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创“一张网”,建成覆盖区内外16家分中心、34个协同机构的“一总多分、飞地协同”服务网络,平台注册用户增长至1.9万余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55项,转化金额达8.2亿元,助力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科技交流合作纵深推进。建立完善“4+8+N”长效合作机制,与中国工程院等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强,跨区域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搭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布局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合作广度深度持续拓展。

科技“突围”工程起步成势。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创新需求,部署75项重点任务,形成“7+1”科技突围点位布局,财政总投入超过6.7亿元,引导带动全社会投入28亿元,形成“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突破、未来产业筑基”的协同推进格局。成功研制一批填补行业空白的新产线、新产品:稀土点位10条中试示范线投产,研发新产品21项;乳业点位首创纯度大于80%的β-酪蛋白制备技术,得率较国际竞品提升20%;储能、氢能领域部分材料和技术实现迭代升级,为内蒙古能源基地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科技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持续构建引育留用一体化的人才工作大体系大格局大合力。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346.5万余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

构建富有内蒙古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人才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人才新政“30条”对接科技兴蒙“30条”,合力支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以改革精神推动人才工作。开展改革试点,选取11个地区单位,支持其在机制运行、政策保障等方面采取优先和特殊举措。畅通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层面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2340名。打破传统阶梯式评审路径,允许优秀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十四五”以来共有526名人才破格获评高级职称。

创新人才引育路径。大力推进“两行动三工程”人才引育计划,激活用人单位自主引才育才积极性。连续五年开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以“一校带一域”模式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内蒙古。行动开展以来,自治区本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余名,培育本土实用人才两万余名;“十四五”以来引进培养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人选50名,高层次人才引育数量达历史最高水平。

启动实施“英才兴蒙”工程。截至10月底,共认定引进和本土培育一至六类高层次人才7564名。从无到有支持保障自治区一至四类人才薪酬补贴,2025年统筹利用自治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支持区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补贴4074万元。2024年以来给予刚性引进一至六类人才科研经费1.03亿元。择优遴选52个本土人才领衔团队和56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科研经费3790万元。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本科高校面向区外公开选聘引进领导人员工作方案》,组织高校和事业单位面向区外引进符合条件的五类以上人才担任班子副职。依托自治区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累计提供医疗保障、金融服务等3400余人次。

大力推进人才评价创新。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突出品德、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修订出台25个系列(共61个)职称评审标准,科学评价人才。改革创新评价机制,推行网上申报、盲审盲评,不断提高职称评审标准化、信息化、透明化水平。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职称自主评审权限,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各盟市组建面向全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78个,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单位达77家,实现“用人的人评人,评人的人用人”。

培养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深入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工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全区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4.25万人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44214人,将产业资源、科技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区累计建设12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50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优化构建高层次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定期开展杰出人才奖选拔工作,共表彰杰出人才139人、突出贡献专家2246人、青年创新人才200人。全区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1人、自治区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59人、自治区技能大奖10人。

扎实谋划推动博士后事业实现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博士后工作相关经费累计投入5300万元,较“十三五”增长19倍。构建“建站配经费、进站发补贴、在站给资助、出站助科研”的全周期博士后培养支持体系。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41家,在矿产加工、新能源、农牧业等行业建立5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内蒙古大学等6所高校建成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精准服务重点行业领域的站点布局。“十四五”期间累计培养博士后309人,在站博士后113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资助总额达1725万元。(记者 白莲)

  • 创新
  • 科技
  • 内蒙古
  • 自治区
1月6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专场获悉,“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科技创新领域和人才引育留用上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创新动能澎湃、人才活力迸发的亮眼答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基础实力大幅提高,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