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安上“薛定谔的开关”,智咖大师机器人现制咖啡,“广域遥感小卫星”首次实现千公里级覆盖成像……最强大脑巅峰对决,硬核项目炫技比拼,跃动产才融合的拔节韵律,激荡青春赤子的澎湃心潮,镌刻创新征途的铿锵足迹。
一场科创盛宴掀起“智创风暴”。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吸引46支代表队、8006个项目、3.6万人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46支参赛队伍、1700余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历经激烈角逐比拼,共产生63个金奖、133个银奖、198个铜奖。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力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青年科技人才使命光荣、大有可为。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博士后赛事,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致力于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释放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价值,既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生动展示,也是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重要平台。大赛架起一座人才、技术、企业、市场的对接之桥,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引领示范效应逐渐显现,实现了以赛促创、以赛促融、以赛促引的目的。
大赛是科技比拼的舞台、交流展示的平台,也是促进成果转化的立交桥。总决赛期间,同步开展成果转化、创业服务、人才招聘和创新创业主题交流等活动,促成一批关键核心和交叉前沿技术项目与市场“面对面”“手牵手”。知名专家、企业家、创投机构和创服机构负责人、优秀博士后代表等相互碰撞、交流经验,顶尖智力之间擦出的思想火花,为博士后创新创业提供新思路、打开新空间。一项跟踪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大赛创业赛获奖项目创业成功率达到95%。有的参赛者成长为科研项目带头人,有的海外选手归来报效祖国,有的创业项目计划独立上市,有的与张榜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很多博士后因为大赛而出彩,因为大赛而更好成长,有力助推地方产业变革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大赛不只是一场竞赛,更是破解产业难题的钥匙。大赛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赛道,瞄准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精准对接产业升级方向,聚智汇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张榜求解”,博士后“揭榜领题”,聚焦打通企业需求与科研供给的关键通道,破解阻碍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企业需求与技术成果的高效精准匹配,推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路演现场,一些关键技术、“黑科技”被当场引进落地,一些揭榜领题项目赢得企业的青睐、达成合作意向。敢于在无人区探索未知,注重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基因重组”,大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士后的创新力量越发彰显。
大赛已经形成海内外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四个组别、七大赛道,吸引了6449名海外青年人才,报名1361个参赛项目,其中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项目有19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252个,其他国家914个,项目数量、参赛人数均创新高,显示出大赛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大赛期间,234家用人单位参加现场人才招聘,提供1500余个优质岗位,参加应聘1900余人,达成工作意向341人次。比赛不只是竞技,也是桥梁和机遇,更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的“创新双向奔赴”。
博创引领四十载,智慧赋能向未来。作为我国培养引进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制度已经走过40年光辉历程。目前,我国已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8800多个,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40余万人。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到探索未知奥秘,从科学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群体已成为推进国家创新的骨干力量,挺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脊梁。
“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定能居上。”一支敢闯会创、勇当先锋的博士后力量,正迎着新时代乘风破浪、茁壮成长,奔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