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北京:朝阳劲松街道创新推出“五个一”就业服务工作模式

2025.10.22

10月21日,富顿广场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朝阳区劲松街道金秋专场招聘会正在举行中。二十余家来自科技、物业、传媒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展位依次排开,提供了超过100个就业岗位。这是劲松街道创新推行“五个一”就业服务工作模式、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的生动缩影。

信息不对称、人岗匹配度低、求职者“海投”简历、企业“盲选”人才,是长期困扰基层就业服务的痛点。劲松街道充分运依托北京市“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创新推出“五个一”就业服务工作模式,推动就业服务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的跨越式转变,实现精准匹配、温情帮扶,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与人文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

“一本台账”+“AI匹配”,精准描绘就业“画像”

工作中,劲松街道打破传统“撒网式”就业帮扶,依托市级平台数据支撑,结合社区网格化摸排,动态建立覆盖全域的失业人员电子台账。就业服务专员通过年均超1500次的入户走访,精准掌握求职者的技能、意向与需求,并借助AI智能分析系统,自动标识重点帮扶对象,实现“一人一策”精准服务。

家住劲松街道的残疾人程先生就是这一创新的受益者。因行动不便而长期待业在家的他,向街道表达了希望寻求一份档案管理工作的意愿。街道就业服务专员通过智能匹配系统,精准筛选出多个相匹配的岗位,经过积极对接,目前已成功为程先生联系到一家企业的档案管理岗位,并争取到了面试机会。“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机会,”程先生满怀期待地说,“我现在正在认真准备面试,希望能顺利获得这份工作。”

“一个服务圈”扩大岗位供给半径

为破解本地岗位资源有限的瓶颈,劲松街道主动“走出去”,联合东城区龙潭街道、丰台区方庄街道共同打造“三公里跨区就业服务圈”,推动人力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三地联手举办招聘会,采用“线下现场+线上直播”模式,单场活动就吸引800余人到场,391人达成就业意向,线上平台累计浏览量达2.4万次,有效拓展了就业空间。

“一批服务站”推动服务触角下沉

劲松街道还在12个社区全面设立“就业服务驿站”,配备专职就业专员,把政策咨询、岗位推荐、补贴申领等一站式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针对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体,提供上门办理等暖心服务。同步开展“岗汇朝阳·职达社区”流动服务站活动,月均服务超10场,累计服务8200余人次,真正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

“一套培训体系”提升队伍服务能力

在充分借力智能系统的同时,劲松街道更加注重提升服务队伍的“人”的能力。通过建立“理论+实操+交流”三维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政策微课堂、业务实操课、情景模拟演练等,全面提升就业专员运用智能系统的能力和职业指导水平,打造了一支专业精湛、作风扎实的基层就业服务铁军。

“一份初心”传递民生服务温度

“技术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情味。”街道就业服务负责人表示,劲松街道始终坚持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既通过AI提升服务效率,又保留面对面、心贴心的传统服务方式,着重为零就业家庭、困难人员提供个性化支持和持续性援助,让就业服务有速度、有力度,更有温度。

截至目前,劲松街道通过“五个一”服务模式已累计帮扶上千名失业人员成功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智能+人工”双轮驱动服务模式,不断丰富“五个一”工作机制内涵,为居民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 服务
  • 街道
  • 劲松
0月21日,富顿广场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朝阳区劲松街道金秋专场招聘会正在举行中。二十余家来自科技、物业、传媒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展位依次排开,提供了超过100个就业岗位。这是劲松街道创新推行“五个一”就业服务工作模式、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的生动缩影。 信息不对称、人岗匹配度低、求职者“海投”简历、企业“盲选”人才,是长期困扰基层就业服务的痛点。劲松街道充分运依托北京市“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创新推出“五个一”就业服务工作模式,推动就业服务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的跨越式转变,实现精准匹配、温情帮扶,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与人文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