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在零工市场这么快就找到了工作,离家近还能照顾家庭,太方便了!”近日,贺州市零工市场内,市民赵先凤在工作人员协助下,顺利与雇主达成就业意向,即将入职家政服务岗位,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赵先凤的经历,正是贺州市零工市场助力群众灵活就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贺州市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聚焦灵活就业群体“找活难、对接散、服务少”的需求痛点,创新打造零工市场,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提供多元就业服务,让零工市场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新引擎”。
织密服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
在贺州,零工市场并非孤立的“小站点”,而是一张贯通城乡的“就业服务网”。钟山县创新推行“1+2+N”服务模式,以县城核心区主零工市场为枢纽,在市民广场、圆梦苑等人口密集区域设立2个零工驿站,驿站内信息公示区、洽谈区、便民服务区一应俱全,专职人员随时提供就业对接服务。“以前在路边蹲活,晒一整天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现在来零工驿站,坐下就能咨询,工作人员还常打电话跟进工作情况,现在每个月工资都准时发,收入稳定又有保障。”钟山县居民黎福裕的感慨,道出了驿站服务的实效。
富川瑶族自治县则将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推进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结合本地水果蔬菜种养等农业生产特色,以及家政服务、装修等民生领域需求,重点收集发布针对性零工信息,为求职者与用工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灵活就业岗位供求对接、职业指导、培训信息推介、就业创业咨询等,还定期在乡镇驿站组织“小专场”招聘,让村民无需出远门就能对接岗位。
昭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徐胜明介绍,当地探索“人力资源+企业+择业人员”的就业匹配模式,目前已在人力资源市场建立1个“零工市场”,以大脑山茶叶基地、鹊鸣春茶叶基地、家政服务搬运车队为轴心建立3个“零工大队”,在1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设立“零工驿站”,为茶叶企业、建筑企业、家政服务业等用工主体提供零工对接、招工推介、求职指导“一站式”服务。
从县城的“1+2+N”到市区的“功能集成”,贺州以“物理空间+数字平台”的双重布局,切实让灵活就业者实现“找活有去处、对接有渠道”。
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岗找人”
“您好,我是AI招聘助手小智,请描述您的用工需求。”在富川零工市场,广西首台德生科技AI机器人“小智”成了最受欢迎的“招聘官”。“这是效率最高的招聘渠道。”中国移动富川分公司销售主管韦杨晨的点赞,道出了智能服务的优势。
这台AI机器人不只是“传声筒”,更是“匹配专家”——它能深度解析企业用工需求与求职者技能,实现岗位“秒级匹配”,还能协助完成简历优化、面试模拟等全流程辅导。目前,富川已形成“线上24小时云端服务+线下技能提升”的“智能+人工”双轨闭环,线上靠“小智”打破信息壁垒,线下由工作人员跟进对接,成功将“企业找工难”与“群众就业难”的“两难”转化为“双赢”。
钟山县、昭平县零工市场也在计划引入AI岗位匹配技术。广西众翔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蒙木清表示:“未来,群众扫码填写需求,系统就能精准推送岗位,真正实现群众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市级零工市场创新“云上送岗”服务,借助直播间、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开展零工推介、直播带岗、入企探岗和线上招聘会,把传统“面对面”职业介绍升级为线上“全天候、零距离”云服务,打破时空限制,将适配岗位送到群众“指尖”,实现灵活就业“足不出户、精准对接”。
厚植服务温度,助力“好就业”
各级零工市场不只是解决“找活”需求,还整合了“工会驿站”“退役军人就业超市”“妈妈岗灵活就业服务点”等多元功能,配套提供休息座椅、免费饮水、手机充电、应急医疗箱等便民设施。“来这儿不仅能找活,渴了有水喝,累了能歇脚,真贴心。”刚面试完的市民杨春连说。
针对零工群体权益保障,富川零工市场近期举办“人社法盾 护航双赢”法援驿站公益课堂(2025年第一期),为当地服务业、制造业及新业态领域的10家企业代表带来普法培训课。专业律师围绕“劳动关系认定、劳动报酬追索、社会保险缴纳、工伤赔偿”等核心问题展开讲解,既帮助企业家明确运营规范,也为零工群体筑牢权益“防护网”。“通过培训,不仅发现了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隐患,更学会了如何防患于未然。”富川酷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丽军表示,“回去后会尽快完善制度,让员工安心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公益性零工市场(驿站)12个,其中自治区级零工市场4个,累计为1080家次用工单位发布就业岗位2.3万个,服务群众1.5万人次,帮助实现就业2228人。从“1+2+N”模式到AI智能匹配,从线下驿站到云端服务,从便民设施到权益保障,贺州正以零工市场为“小支点”,撬动就业“大民生”——让每个灵活就业者都能在“零门槛”市场里找到合适的活,感受到城市的温暖。(黄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