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时,江西省大余县世纪广场的灯光却愈发璀璨。临时搭建的招聘展位前,刚下班的电子厂女工小刘正拿着简历,凑在灯光下和企业招聘专员仔细交谈;广场另一侧的政策咨询台旁,几位返乡青年围着工作人员,追问创业贷款的申请流程。这场从傍晚持续到深夜的 “夜间招聘会”,是大余县打破时间与空间壁垒,让就业服务 “热” 起来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大余县锚定 “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 目标,创新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招聘模式,推出“白加黑” 错峰服务,叠加“培训+贷款”政策组合拳,将就业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需要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求职者在家门口找到心仪工作,让企业精准招到急需人才,绘就了一幅 “就业有门、创业有路”的民生画卷。
一、 线上+线下:织密就业服务“两张网”
“原本以为找工作得跑断腿,没想到在家刷手机就收到了面试通知!”家住大余县青龙镇的小伙子小郑,此前一直在外地打零工,今年想回县城稳定就业,却苦于不知道哪里有合适岗位。转机出现在县人社局推送的“大余就业”微信公众号上——他在“线上招聘专区”填写了个人简历,系统自动匹配出3家本地机械制造企业,其中一家正好在招聘数控操作工,和他之前的工作经验高度契合。隔天他就接到了企业的面试电话,一周后成功入职,月薪比在外打零工还高了近千元。
小郑的经历,是大余县“线上招聘”服务的一个普通案例。为破解传统招聘“地域受限、信息滞后”难题,大余县搭建了集岗位发布、简历投递、视频面试、政策查询于一体的线上就业服务平台,整合“两微一端”、乡镇便民服务群等渠道,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线上信息推送网络。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园区企业,收集岗位需求后分类整理,精准推送给有就业意愿的群众;针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还推出“一对一”岗位匹配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求职偏好,主动推送适配岗位,让“岗位找人才” 替代“人才找岗位”。截至目前,线上平台已累计发布岗位信息1.2万余条,促成就业意向匹配3200余人次。
线上服务“无边界”,线下招聘“有温度”。相较于线上的便捷高效,线下招聘会更注重“面对面”的精准对接。每逢每月中旬,大余县人力资源市场都会准时开启不同主题的招聘会,园区重点企业、本地龙头商户、公益性岗位招聘单位齐聚一堂,从技术工人到行政文员,从家政服务到物流配送,岗位类型覆盖各行各业。为了让招聘会更接地气,工作人员还会提前到乡镇集市、社区广场发放招聘简章,用方言向老年人讲解岗位要求,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代咨询”服务。
“之前线上聊了几家企业,总觉得心里没底,今天来现场和招聘经理聊了聊,不仅详细了解了薪资待遇,还知道了企业有员工宿舍和食堂,当场就签了意向书。”在今年8月的一场线下招聘会上,46岁的林大姐顺利找到了一份电子厂装配工的工作,解决了她“上有老下有小”的就业顾虑。据统计,今年以来大余县已举办线下固定招聘会36场,专场招聘会12场,吸引近万名求职者参与,达成就业协议2800 余份。
二、 白加黑:错峰服务让招聘“不打烊”
“白天要上班,根本没时间去招聘会,现在晚上也能找工作,真是太方便了!”5月30日的晚上,大余县牡丹亭文化园里人声鼎沸,一场主题为“暖心夜聘、点亮前程”的招聘会正在这里举行。展位前,求职者或驻足阅读岗位信息,或与企业招聘人员低声交流;舞台上,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正在讲解就业补贴政策,穿插着企业代表介绍岗位优势的环节,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这场夜间招聘会,是大余县针对上班族、灵活就业人员等“白天没空”群体推出的创新举措。此前,县人社局通过调研发现,不少有换工作意愿的在职人员、照顾家庭的宝妈等群体,因白天时间冲突无法参与常规招聘会。为此,县里决定打破“朝九晚五”的招聘时间限制,将招聘会搬到夜间、挪到群众休闲的广场和文化园,推出“白加黑”错峰招聘服务——白天开设常规招聘会服务全职求职者,晚上举办夜间招聘会满足“时间紧张”群体的需求。
为了让夜间招聘会更有吸引力,大余县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招聘场地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公共区域,配备充足的照明设备和休息座椅;邀请的企业以本地服务业、制造业为主,岗位多为“弹性工作制”或“夜班岗位”,适配夜间求职群体需求;同时联动社管委、工会、妇联等部门,在现场设置“政策咨询岗”,提供简历修改、职业指导等免费服务。今年8月,世纪广场的夜间招聘会恰逢高温天气,工作人员还特意准备了饮用水、清凉油等物资,让求职者在凉爽舒适的环境中找工作。
“夜间招聘会不仅方便了求职者,也帮我们招到了不少合适的人。”县城一家连锁超市的招聘负责人蔡先生说,超市需要大量夜班收银员和配送员,之前通过常规招聘很难招到人,参与夜间招聘会后,仅两场就招满了8个岗位空缺。截至目前,大余县已举办夜间招聘会6场,服务求职者3600 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成为继线上招聘、常规线下招聘之外的“第三就业渠道”。
三、 培训+贷款:政策组合拳激活创业就业动能
“如果不是县里的免费培训和创业贷款,我现在可能还在外地打工。”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大余县池江镇的青年创业者小杨满是感慨。两年前,在外做电商运营的小杨返乡,想利用家乡的脐橙资源开一家农产品网店,却苦于不懂直播带货技巧,也缺乏启动资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县人社局发布的“电商创业免费培训”公告,立刻报了名。为期8天的培训中,专业老师从账号运营、直播话术到物流售后,手把手教他电商运营全流程;培训结束后,工作人员又主动上门,帮他申请了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如今,小杨的网店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10多户果农增收。
小杨的故事,是大余县以“培训+贷款”政策组合拳激活创业就业动能的生动写照。为了让求职者“有技能、好就业”,让创业者“有资金、敢创业”,大余县构建了“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促进”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技能培训方面,县里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开设了电商直播、家政服务、电工焊工、客家美食制作等20余个培训项目,采取“理论+实操”的教学模式,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授课,确保学员学有所成。近年来,已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70期,培训学员1600余人次,其中80%以上的学员通过培训实现了稳定就业或自主创业。
在创业扶持方面,大余县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降低申请门槛、简化办理流程,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至3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额度提高至400万元。为了让政策落地见效,县人社局联合银行组建“创业服务专班”,深入乡镇、社区开展政策宣讲,上门为创业者提供贷款申请指导、材料审核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创业指导、资源对接等服务,助力企业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大余县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扶持创业1100余人次,带动就业6400余人。
从线上平台的精准匹配到线下招聘会的面对面对接,从白天的常规服务到夜晚的错峰招聘,从技能培训的赋能提质到创业贷款的雪中送炭,大余县以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举措,让就业服务更接地气、更贴民心。如今,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县城里,越来越多的求职者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就业创业的活力正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书写着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美好篇章。
江西省大余县人社局:廖俊生、周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