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的服务站登记才一周,就找到了超市导购的工作,不用跑远路,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太贴心了!”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居民王女士拿着入职通知书,脸上满是笑意。她口中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正是通辽市破解就业难题的生动缩影。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就业促进行动纳入“六个行动”统筹部署,通辽市迅速响应,直面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服务精准度不足等“堵点”,从服务网络、重点群体、技能支撑、创业环境、对接机制五方面发力,打造出一条覆盖广、效率高、有温度的精准就业服务“高速路”。
织密服务网:就业服务“零距离”
“以前找工作要么跑腿要么瞎投简历,现在社区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推荐岗位,还帮我整理简历,太省心了!”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求职者张先生的感慨,道出了当地就业服务的变化。
“站点建在哪儿,群众说了算。”通辽市就业部门负责人王向宏介绍,通辽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高校、商圈、工业园区等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123个,并配备专职人员提供“一条龙”服务,已发布岗位8608余条,助力1481人就业。针对灵活就业群体,打造“1+9+N”零工市场体系,线上“通辽零工”平台访问量超5万人次,线下市场发布用工信息3.8万条,7429名零工借此实现“灵活增收”。在科左中旗保康镇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丁大姐直言:“平台能查用工信息还能咨询法律问题,打零工心里踏实多了。”
聚焦重点群:“量身定制”就业路
通辽市针对不同群体推出“个性化”方案,为就业“精准导航”。对农牧民,通辽市构建“市—旗—乡—村”四级服务体系,设专管员、配协理员、培育1579名劳务经纪人,开展技能培训、推进“东工西送”,培育“科尔沁黄牛产业工”等42个劳务品牌。对青年群体,通辽市放宽高校毕业生考录条件,推行“人才测评+面试”引才模式,开展“人社局长进校园”活动,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1131”跟踪服务。年初以来,已发布事业单位招聘计划4031个、人才引进计划1308个,为2万余名考生送上“政策+岗位”大礼包。
强化技能支撑:让劳动者“身怀绝技”好就业
通辽市把技能培训作为破解“劳动技能错配”的关键抓手,从载体、政策、协同三个方面发力,搭建高水平人才培育平台。在载体建设上,该市投资7500万元建设市公共实训基地,统筹各部门培训资源,提供技能培训、等级认定、技能竞赛、人才招聘“一站式”综合服务,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培训。同时,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对认定合格的企业给予30万元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在政策激励上,该市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年内取得一级至五级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者,分别给予3000元至1000元补贴,用“真金白银”鼓励劳动者提升技能。在协同育人上,通辽市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联合开展培训,培养“订单式”技能人才。
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之火”点燃“就业引擎”
“我们公司运行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来建设厂房,今年就申请了创业担保贷款,没想到资金这么快就到账了,帮我们解决了资金困难的问题。”创业者宋先生的创业成功,离不开通辽市对创业的全力支持。
通辽市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强化“创业科尔沁”创业指导服务品牌建设,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7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7354.5万元,打造27家创业孵化基地,为1603家在孵实体减免房租水电费用,创业带动就业超1200人,形成“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
创新对接机制:供需“精准牵手”
破解“供需信息不对称”,关键在“高效对接”。通辽市创新就业对接机制,从精准匹配、协同联动、保障兜底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就业服务效能。在精准匹配上,该市建立就业岗位归集发布机制,梳理发布“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和“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针对性开展岗位对接活动。同时,推行“专班+专人+专线”三专服务模式,组建专门服务团队,安排专人对接企业,开通专线受理需求,主动对接重点企业137家,掌握用工需求5203个,发布《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清单》35期,让企业“招工不难”、劳动者“求职不盲”。 在协同联动上,整合各方资源,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龙马集团专场招聘会、旗县巡回招聘等线上线下活动,还联合多部门在80多个乡镇集市分批次开展岗位对接服务,把招聘会开到群众“家门口”。此外,该市打破区域壁垒,举办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协同发展联合招聘会,与乌海市等三市携手组织126家重点企业举办全区重点项目用工专场招聘会,实现“资源共享、岗位互通”。在保障兜底上,梳理发布“分层分类”政策清单和“规范统一”服务清单,推行“免审即享”服务,让企业和劳动者无需跑腿申报,就能自动享受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用1.92亿元;向2087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139.6万元,向4942人发放失业保险金4801.1万元。开展精准岗位对接活动417场,达成就业意向1.86万人次,用坚实的保障为就业“托底”。
如今,通辽市精准就业服务“高速路”的成效日益凸显:截至8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728人,完成年度任务101.7%;各部门协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917人,完成年度任务103.1%;新增技能人才8229人,完成年度任务102.9%;农牧民转移就业43.5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102.6%。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就业质量明显提升,为通辽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