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江西新余:渝水区“五位一体”服务模式让就业困难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2025.07.01

在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当下,江西市新余市渝水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聚焦“稳就业、促就业、防失业”工作主线,构建“政策托底+数字赋能+技能赋能+服务创新+创业培育”五位一体就业生态,确保全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截至到目前,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33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7%,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50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0.2%,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11人,其中省内新增转移1983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落实政策托底,织密就业“安全网”

政策落实落地。落实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截止到目前,全区发放失业保险金614.97万元;为73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发放金额10.65万元;一次性扩岗补助发放企业1家,补助金额0.15万元。创新“创业担保贷款+信用贷”模式,重点支持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93万元,扶持295人创业,带动2149人就业。

公益性岗位兜底。开发颐养之家、脱贫劳动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等公益性岗位447人,截止到目前,全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71.2341万元,兜底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等就近就地实现就业。

强化数字赋能,做实就业“针对性”

绘制作战地图。在全市创新开发“渝水区人力资源地图”,将人力资源地图作为就业创业服务的作战地图,为182个村委、59个社区、17个乡镇办都开设了后台端口,社区(村)网格员、信息员每月开展一次入户调查,及时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为全区就业创业服务提供精准的行动指南。

做好数字赋能。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月对人力资源地图后台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有培训需求的群众,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众,逐一打电话,详细掌握他们的求职意向、培训需求等信息,有针对性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有必要的社区(村)网格员、信息员还会上门开展就业服务。对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群众,就创中心再将他们的信息推送给合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未就业的群众再次一一电话回访,扎实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直到成功实现就业。截止到目前,全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率达98%以上。

深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硬实力”

积极利用“5+2就业之家”平台,实现劳动者“点单”、企业“下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职业培训供需对接,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今年以来,全区培训结业1652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355人,创业培训297人,大多数群众“结业即就业”。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就业“快车道”

“就业大篷车”下乡。今年五一节,区就创中心巧妙借助珠珊镇“龙虾文化节”、罗坊镇锦园景区田野派对等乡村文旅活动的人气,将就业服务窗口和政策宣传台搬到田间地头,一边为游客送上“政策礼包”,一边为返乡群众“送岗上门”,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创新招聘模式。除了举办“春风行动”、重点群体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大型专场招聘会外,还联合新余经开区、乡镇办开展送岗进乡镇、进社区、进园区的招聘服务,创新开展“夜市招聘”,让群众在逛街的同时找到合适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线下招聘会37场,累计参与企业786家次,累计提供岗位数10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4076人次。

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推动“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依托渝水区就业之家抖音号平台,工作日每天开展2场直播带岗,日均服务量突破3000人次以上。开展主播探企活动,让求职群众在屏幕前感受企业的用工环境及企业文化等,实现“线上匹配+线下对接”全流程服务。创新开发“渝水零工市场”微信小程序,为“找活人和用工者”提供便捷的对接服务,有效解决“零工想干能找到活,雇主有活能找到人”的临时用工对接需求。

打通“神经末梢”。全区“5+2就业之家”工作人员分工协作,乡(镇、办)就业之家负责“就业经办+就业援助”、社区(村)就业之家负责“信息摸排+岗位推荐”,社区(村)就业之家工作人员摸清辖区劳动力就业需求后,上门开展岗位推荐。组织辖区内求职群众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类就业招聘会,为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搭建求职平台,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最基层,打通就业服务“神经末梢”。

激发创业活力,培育就业“新引擎”

打造创业街区。成功将赣西风情街打造成渝水区创业街区,以“人社帮扶+”创业服务为引擎,为创业者及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平台。做好扶持就业困难人员低成本创业民生实事,截止到目前,为11名就业困难人员创业每人发放了1套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创业设备,还有27套低成本创业设备在采购中。全区今年预计扶持就业困难人员低成本创业35人,有望带动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地就业50余人。

创业孵化提质。全区目前建有创业孵化基地3家,其中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区级孵化基地1家。入驻孵化企业61家,带动就业 433人。今年以来,全区共发放创业孵化基地运行费补贴 190.07万元。(邹三根)

  • 创业
  • 服务
  • 困难
  • 群众
今年五一节,区就创中心巧妙借助珠珊镇“龙虾文化节”、罗坊镇锦园景区田野派对等乡村文旅活动的人气,将就业服务窗口和政策宣传台搬到田间地头,一边为游客送上“政策礼包”,一边为返乡群众“送岗上门”,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创新招聘模式。除了举办“春风行动”、重点群体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大型专场招聘会外,还联合新余经开区、乡镇办开展送岗进乡镇、进社区、进园区的招聘服务,创新开展“夜市招聘”,让群众在逛街的同时找到合适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线下招聘会37场,累计参与企业786家次,累计提供岗位数10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4076人次。 服务模式升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