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贵州黔南:荔波致富有产业 乡村添活力

2021.07.29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行走在黔南荔波大地上,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处处可见。在洪江村,停僮葱翠、郁郁葱葱之间,一排排、一栋栋颜色各异的别样小楼交错掩映;在水浦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发展了中药材种植产业……

水浦村兰鼎山万亩仙草原产业基地里农妇在除草。人民网 唐杰摄

绿色水浦,药香弥漫小康路

“我家寨上是景区,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了,不仅可以拿到土地的流转费,而且还能在家门口就近务工,十分方便。”荔波县玉屏街道水浦村村民吴桂娥说,“每天上班能赚100元,这个月做了二十来天,活儿也很轻松,还有老板派车接送我们上下班呢。”

水浦村是荔波县玉屏街道的小山村,这里群山环抱、地势低洼,在兰鼎山万亩仙草原产业基地里,二十余个水族妇女正在地里麻利的除草。“以前这里都是种青梅,现在这些青梅树迎来新商机,绑满了生机勃勃的石斛。”基地管理员韦兴旭说。

水浦村兰鼎山万亩仙草原产业基地里石斛生长的环境。人民网 唐杰摄

兰鼎山万亩仙草原占地面积1.2万亩,计划总投资2.4亿元,目前基地已完成第一期建设,面积5000余亩,种植石斛1500余万丛,主要有石斛鲜条、石斛枫斗和石斛花、石斛粉、石斛胶囊等系列产品,基地还种植了灵芝、天冬、黄精、白芨等名贵中药材。

“基地上忙的时候,要请五六十个人来做活。”韦兴旭2020年3月返回村里,在基地里做管理工作,“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常年在外打工放心不下他们,如今家门口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既照顾到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水浦村347户农户1406人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在兰鼎山万亩仙草原产业基地平均每天有30余人就业,每年可吸纳当地劳动力11680人次,支付劳务费120万元以上,每年支付林地流转金及贫困户入股分红50余万元,户均收入约4000元。

职业艺术家”认养“老房后改造完成的民居。人民网 唐杰摄

艺术洪江,生态栖居有诗意

走进黔南州荔波县洪江村,一幢幢乡村民居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干栏式建筑特点,而且具有洪江独特的拱型元素应用,这些民居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认养”设计,每家独一无二,充满了文艺气息。

洪江村地处荔波县西面,毗邻国家5A级景区——荔波小七孔,距朝阳镇政府8公里,全村面积27平方公里,主要以布依族、苗族、水族为主,村子里入驻了105位来自北京等地的艺术家们。

职业艺术家”认养“老房后改造完成的民居。人民网 唐杰摄

“孩子们,你们看咱们布依族的衣服上有些什么?”职业艺术家魏丽荣正在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讲授美育课。自从在这个村“认养”了房子,像魏丽荣一样的艺术家们,总是会利用闲暇之余给村里的孩子们开展“文化扶贫”的小课堂,为乡村文化增添了“活力”。

然而,在2016年以前,洪江村还是典型的“空心村”。时任“第一书记”的马丽华把“艺术”和“洪江”两个毫无关联的词联系到了一起,吸引了以李向明为首的艺术家们入驻,艺术家“认养”老房子,逐渐把“废旧房”变为了别具一格的“文创房”。

职业艺术家”认养“老房后改造完成的民居。人民网 唐杰摄

通过修缮旧房、或是旧料新修的方式,艺术家们给老房子带来了“新生命”。目前,已经完工的老屋改造有46栋。村里还为艺术家组建了老房修复队伍,现有4个务工队伍,大工220元/天,小工120元/天,平均每月每人务工收入约5000元。

随着艺术家们纷纷入驻,贵州省教育厅在洪江村建设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美育基地”建成投用,持续举办中国—东盟教育文化交流与艺术交流研讨、展示展览、比赛评比等活动,为洪江村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文艺气息。(实习生 唐杰)

  • 艺术家
  • 洪江
  • 基地
  • 石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