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

重庆长寿:就业扶贫托起群众幸福梦

2020.10.27

近年来,长寿区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就业帮扶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让贫困劳动力端稳端牢“饭碗”,用双手托起“满满的幸福”。

(一)抓基础,摸清工作底数。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一线扶贫工作人员力量,通过数据比对、实地走访、电话调查等方式,逐户逐人调查贫困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全面摸清摸准全区12852名16周岁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和需求,做到就业状态、就业需求、技能水平、就业困难、帮扶对策“五清”,并每月动态更新,为开展针对性就业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抓对接,促进转移就业。为确保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不降低、数量有提升,突出“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输出,对务工分布比较集中的,采取“点对点”、一站式包车服务,做到登记、对接、体检、物资、协调、服务六到位;对务工地点比较分散的,市外务工人员按100元/人发放交通补贴,区外市内务工人员按50元/人发放交通补贴。二是强化人岗对接,建立“就业需求”“岗位供给”两个清单,积极推行“网络招聘、远程面试”,通过“线下送岗”“线上荐岗”双重模式,促进有效匹配。三是强化岗位开发,充分挖掘本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工业园区企业、农业农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吸纳就业的容量,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四是强化稳岗帮扶,对转移出去的,加强后续跟踪服务,尽量稳定岗位;对返乡回流的,及时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对通过市场手段确实无法解决的,精准开发公益岗位帮助就业。目前,全区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6544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03%,其中区内务工3238人,区外市内务工2446人,市外务工860人。

(三)抓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坚持从贫困劳动者实际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出发,开展家政服务、母婴护理、中式烹调师、重庆火锅调味、竹藤编技艺、长寿米粉等16个工种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对贫困劳动力集中的村组,组织培训机构送培训进街镇、进农户,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对贫困劳动力较为分散的村组,开设扶贫专班集中培训;根据贫困户生产特点,通过职业技能+创业+农技+实用技术等方式开展复合型培训,努力实现每个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提技能,以技能促就业。今年已组织贫困人员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481人,培训后实现就业868人,训后就业率明显提升。

(四)抓统筹,规范公益岗位管理。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牵头作用,会同扶贫部门加强与财政、林业、残联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按照“按需开发、人适其岗、岗尽其能、人岗匹配”的原则,合理开发劳动保障、公路养护、河库巡管、助残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严格落实“谁用人、谁管理”原则,指导用人单位强化日常监管,防止出现养懒汉、轮流坐庄等问题发生。公益岗位已累计安置就业2428人,并创新开发农村服务型岗位安置大龄就业困难贫困人员381人,落实社保、岗位补贴1500余万元。

(五)抓扶持,发挥扶贫车间作用。切实加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前、建设中、认定后”的工作指导,认真做好扶贫车间的认定、管理及分类处置工作,第一时间掌握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的情况,核实人员到岗、工资发放情况,及时落实就业奖补、创业贷款、一次性建设补助等扶持政策,切实发挥政策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帮助3家就业扶贫车间全面复工复产,指导7个用工主体成功打造扶贫车间,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77人。

(六)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梳理各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现现有就业扶贫政策“大集中、降门槛、有创新”。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和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优势,以及宣传册、短信、电话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持续开展“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主题宣传活动,激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参加技能培训的内生动力,确保就业稳得住、收入有增加、生活过得好。今年共印发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单2万余份,向贫困劳动力筛选推送岗位信息8万余条。

  • 扶贫
  • 贫困
  • 培训
年来,长寿区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就业帮扶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让贫困劳动力端稳端牢“饭碗”,用双手托起“满满的幸福”。 (一)抓基础,摸清工作底数。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一线扶贫工作人员力量,通过数据比对、实地走访、电话调查等方式,逐户逐人调查贫困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全面摸清摸准全区12852名16周岁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和需求,做到就业状态、就业需求、技能水平、就业困难、帮扶对策“五清”,并每月动态更新,为开展针对性就业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