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载县双桥镇黄源村依山傍水,是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这里的老表户户酿水酒,甜润爽口。据史料记载,黄源水酒迄今有6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万载知县陶大邦有诗云:“瓦白家家似带霜,茅柴水酒遍村乡。”诗中所赞水酒,就是黄源水酒。
2017年3月,刘永正式担任黄源村第一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局局长。不到三天时间,他走遍了黄源村的角角落落后。
好山,好水,为何没有好收入?刘永心里被一个大大的问号“揪”着。黄源村有256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83人,村里除了一个花炮企业外,没有其他企业,更没产业,村民靠着在外打工和到周边务工维持家用。
阵阵酒香给了刘永灵感。在村“两委”会议上,刘永把发展黄源水酒的计划摆出来讨论,村干部心存疑虑,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水酒生产的季节性强;酿酒分散、纯手工、规模小,储存久了酒会变味,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爆瓶”等。
刘永不言放弃。他找到老字号企业江西锦江酒业公司,请专家指点迷津。经专家分析,大家找到了解决水酒储存时间长会变味和运输过程中“爆瓶”问题的方法。不仅如此,该公司答应派出技术力量,提供黄源水酒生产过程中采用巴氏杀菌设备,解决水酒在运输过程中二次发酵和失去原有口感的问题。此外,公司还出资60万元,共同建立黄源水酒生产基地。
去年6月,由江西锦江酒业公司入股、黄源村委会负责建设的黄源水酒生产基地在村里落成,初步建立起“企业+基地+扶贫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生产体系。基地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按工艺流程规划了4个车间,统一水酒酿造流程和制作标准,采用传承古法的14道工序,聘请了村里技艺传承比较精湛的酿酒技师、制曲师,在糯谷脱壳、灌坛、包装、装车、供柴等环节,安排了14名贫困群众。
以基地为依托,刘永着手打造水酒酿制的黄源标准。聘请专家在基地开展实地培训,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将有一定水酒制作基础的群众集中起来学习,经考核合格后,颁发“黄源水酒酿酒示范户”银牌,对信用好、卫生好、质量好的银牌户,升级为金牌户。去年以来,全村已培育示范银牌户117户,其中贫困户39户,金牌户24户。
既要把酒酿制好,也要把酒宣传好。刘永主持设计了黄源水酒品牌包装和LOGO,注册了黄源水酒商标。借助锦江酒业销售渠道,在全国50多家锦江酒自营店及各大超市、特产店、饭店等,提供黄源水酒专营产品,可以现场品尝购买。去年6月,在万载古城景区和明月山温汤镇景区开办“黄源水酒”旗舰店,展示水酒传统酿造工艺、酿酒流程,游客免费品尝水酒;
为进一步扩大销路,刘永现身代言、直播带货,拍摄古法酿制水酒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平台广泛宣传。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日报》及江西卫视、《江西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一时间,黄源水酒声名远播,农家水酒一跃成为“新宠”,成为黄源人的“致富酒”。
去年年底以来,该村水酒销售总额达400多万元,为村民增收150多万元。村里找不到一块撂荒的田地,今年全村糯谷种植已超过1200亩,仅糯谷这一项可为村民增收近100万元。贫困户年均人收入,由2016年的2100元,增长到现在近10000元。
发展不忘乡邻。目前,该县已有3个乡镇、5个村与黄源村建立了合作帮扶关系,一起种糯谷、酿水酒。刘永表示,他正在录制黄源水酒的酿制课程,编制利用新媒体营销的教材,并进一步梳理运营模式,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地方,让更多贫困地区的群众受益,力争在2到3年的时间辐射到江西,甚至辐射带动到全国的贫困地区。(江西万载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