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之年,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能否一举决战决胜、打下“硬仗”,干部是决定性因素。都说基层干部不易,而在基层做扶贫干部更不易。只有把好扶贫干部的“考核关”,给予那些长期奔忙于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科学公允的评价,才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各项伟大事业中担当作为。
以好的作风“画像”干部作风,考核才更有准头。过去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千人一面”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用“望远镜”太多,用“显微镜”太少。脱贫攻坚不比一般工作,从摸情况、搞调查,到想办法、办实事,扶贫干部的工作内容多、要求高、任务细。要对他们精准“画像”,就不能限于在办公室里翻翻名册,在会场里听听汇报,必须直插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用深入细致的作风来“描画”干部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实效。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识别考察干部的主考场,组织部门要多到一线去,让真脱贫、脱真贫的好干部真正从一线脱颖而出。
以实的导向辨识干部实绩,干部才更敢领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凭实绩导向选用干部,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对脱贫攻坚这样特别需要讲情怀、讲奉献、肯吃苦的工作而言尤为重要。组织部门应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全方位多角度客观评价干部。既要考察扶贫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前的冲劲,在工作受挫、发展受阻时的韧劲,在攻坚克难、披荆斩棘中的巧劲,也要辩证地把个人贡献与政策优势区分开来,把主观过失与环境制约区分开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干好干坏不一样”,让实干者得实惠。
以真的口碑选用口碑干部,百姓才更有甜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工作到底怎么样,干部究竟干得好不好,报告写一千道一万,也及不上百姓一句赞。扶贫干部是真心实意下功夫,还是花拳绣腿走过场,组织部门或许没法日日盯、夜夜瞧,但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考准用好扶贫干部,不仅要看经济指标,算好数字账,也要问民心指数,盘盘人情账。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钱买不来、权换不来,只能靠扶贫干部一手一脚带着老百姓干出来。多用那些口碑过硬、人民满意的干部,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可持续、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