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脱贫攻坚战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是未来扶贫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
解决相对贫困比解决绝对贫困任务更艰巨,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持续的时间更长,要通过长效机制的设计来实现。
制度稳则国家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会同时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不及亚洲人均国民收入44美元的2/3,绝大多数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坚韧不拔、团结奋斗,成功打赢了一场消除贫困、实现总体小康的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7亿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2020年即将全部脱贫。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1%。扣除物价因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预计到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上述发展成绩的取得,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和改善民生治理,从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脱贫攻坚阶段,我们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建立了贫困精准识别退出机制、五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体系、贫困地区统揽全局的动员体系、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体系、第三方评估严格抽查的评价体系……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成绩有目共睹。
在解决相对贫困阶段,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治理措施
把医疗卫生作为基本保障。针对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人群,因人施策,兜底补短,从根子上阻断贫困蔓延。首先要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团队签约、责任到人、挂牌公示、上门服务”的健康扶贫模式,强化医疗扶贫。其次要对丧失劳动能力和“鳏寡孤独痴残”等特殊人群实行兜底保障,全面做好摸底排查、分析研判、动态调整。最后要创新综合保障措施,提升农民家庭抗风险能力。
把发展产业提升质量作为根本保证。将统筹当前脱贫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推进旅游、电商、光伏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农业多功能,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搭建县、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把就业创业作为重要手段。始终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手段,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扶贫基地、社区工厂等带动作用,保障有劳动能力且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加强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建立贫困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劳务协作机制,建立跨区域劳动力供求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打通两地务工就业直通车。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建立“三无人员+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模式。
把贫困村组道路建设作为基础支撑。坚持“交通先行”工作思路,抓实“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贫困村组道路建设,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让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首先要筹集资金,破解村组道路建设制约瓶颈。其次要优化管理,创新推进项目建设机制。最后要全面推行“公益性岗位+公路养护”模式,创新公路养管模式。建立路政、运政、交警、安监等部门联合执法的路产路权保护机制,重拳打击侵占、破坏公路建设成果的涉路违法行为。
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主要抓手。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和形式,通过“联村党委+”“党支部+”等模式,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长效机制。通过土地流转、牲畜托管和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重要举措。坚持把精神脱贫作为解决贫困最持久动力。创新扶贫扶志载体和模式,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设立“道德讲堂”“红黑榜”“善行义举榜”,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评选自强标兵、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开展“四面红旗村”创建活动。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想法,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意识。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客观科学地识别问题并逐步分阶段解决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现行贫困标准下的绝对贫困有望消除,解决相对贫困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考虑到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解决相对贫困将更加重视缩小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贫困标准将更加体现公平性和城乡统一,同时,应客观、科学地考虑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
要建立事前预警监测机制。改变目前事后认定贫困的做法,整合卫生健康、教育等信息,依靠驻村扶贫工作队、居委会等力量,建立致贫返贫事前预警监测机制。以县(区)为单位制定人口分类管理标准,依据监测预警信息确定已返贫和需巩固提升对象清单,逐一分析返贫原因和提升路径,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帮扶。对因不可抗力收入急剧下降的人群,实施临时救助等综合措施,确保其收入稳定。
要建立城乡统筹的贫困治理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城乡统筹、部门协调的贫困治理体系,明确扶贫体制中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分工,特别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加强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强化对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动员。
要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开展制度设计,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和共享。其次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尤其是对农村养老、医疗和教育的保障水平。再次要完善贫困人口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最后要在贫困儿童营养、健康和教育,贫困老人救助和护理,残疾人口医疗和就业以及农民工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定有关救助政策。
要改革现行扶贫财政体系。改变现有财政体系,在国家层面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财政分配格局,进一步整合涉农扶贫资金,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变目前财政扶贫支出中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不足的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要大胆进行扶贫金融机制创新。尽快发行全国扶贫专项债券,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脱贫攻坚和解决相对贫困。尽快构建全国统一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加速东西部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流通。探索成立贫困地区发展合作基金,主要用于弥补各贫困县区和脱贫摘帽县区在发展产业、基础设施时由于财政、信贷投入不足所形成的缺口。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城乡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针对服务于中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创业就业的小微金融出台更多的包容性和支持性政策,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农村脱贫人口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成果。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