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

甘肃甘州:不忘初心促就业 “扶贫车间”助脱贫

2019.11.20

近年来,甘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深度融合,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点,以“扶贫车间”为突破口,加快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增收步伐,推动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至目前,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区建成“扶贫车间”16个,吸纳劳动力18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98人,每人月收入1600元以上,让“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帮困。

一、 整合资源聚合力,“因地制宜”强功能。围绕“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渠道、人有致富技能”的“三有”目标,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张掖市甘州区众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甘州区飞达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发展前景好、效益显著的本地骨干合作社,在乡政府的积极动员下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结成对子,形成劳务合作关系,吸纳本村及邻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人以上,既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题,又增加贫困劳动力的经济收入;甘州区大满镇李家墩村党支部和甘州区梁家墩镇六号村党支部成立联合党总支,大力推广“三链”富民模式,依托民昊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扶贫车间”,按照“股份经营、统一管理、利益共享”的模式,采取配股、入股等形式,建成钢架拱棚108座、日光温室4座、育苗中心1座;张掖市甘州区柏杨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为全区龙头企业春绿集团与柏杨树村合作共建,车间立足建档立卡贫困村,吸纳全村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合作社社员,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扶贫资金向“扶贫车间”倾斜,贫困群众向“扶贫车间”聚集,让企业和合作社有钱赚,让贫困户有活干,让贫困人口有钱挣,让留守妇女、老人看家就业两不误。

二、 更新观念稳就业,“互利双赢”促增收。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和资金,通过资源开发、能人领办、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等办法,盘活现有资源资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张掖市甘州区柏杨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吸收成员253户,占全村农户的93%,吸收全村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合作社社员,建成2万吨恒温气调库、占地8000平方米蔬菜加工区;将土地整理增加的100亩耕地,流转入股合作社,作为村集体收入;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112万元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返还本金,户均分红3000元以上;将村上扶贫项目资金和区上奖励扶持等资金273万元,折资入股合作社,分红所得中50%由村集体发展公益事业,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2.96万元,50%支付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持续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年户均务工收入增加10000元左右,保证了贫困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实现了群众脱贫、企业盈利的双赢效果。

三、 政策激励重引导,“就近上岗”解难题。针对贫困群众顾家与务工不能兼顾的问题,坚持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头、岗位设在门口,较好的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就业、脱贫增收的问题,降低了企业、合作社用工成本。针对“扶贫车间”缺乏资金的问题,坚持把企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衔接,该区根据省人社厅、财政厅、扶贫办关于印发《关于鼓励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对符合“扶贫车间”认定条件的经济组织积极落实奖补政策。已拨付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补助2.5万元;兴办“扶贫车间”一次性补助6万元;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资金3.9万元,3项合计12.4万元。

四、 创新模式抓培训,“扶智扶志”添动力。围绕“就业扶贫、就近就业、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实施岗位专业技能及素质提升培训“双提升”工程。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技能提升,举办电子商务、农村实用技术、农艺工、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班139期,培训 10059人,举办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9人,确保了有培训需求的贫困户全部受训,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推动稳就业、真脱贫。

当前,该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使用、管理、作用发挥等方面看,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广、经济效益不稳、规范程度不高等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推动思想认识“再提升”。该区将不断坚定脱贫攻坚信心,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完善“扶贫车间”管理制度,发挥“扶贫车间”就业优势和产业优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二是做大做精优势产业,筑牢脱贫攻坚“主阵地”。持续加大扶贫项目争取、补助资金落实、就业岗位到户、技能培训到人工作力度,在企业、合作社发展上觅良方、想对策,为贫困户量体裁衣制定增收计划,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呆得住、有作为、能致富。

三是培育新型经济实体,牵住就业扶贫“牛鼻子”。以“抓大不放小、引外不排内”的理念,紧盯产业新动向、行业新态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本土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用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服务,支持鼓励乡土能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感召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搭建创业平台。

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建强同步小康“助推器”。继续做好“扶贫车间”跟踪服务工作,及时掌握企业、合作社运营状况和贫困户就业情况,为扶贫车间提供及时有效的行业信息,督促用工企业、合作社依法签订用工合同、严格落实工资待遇,及时调解劳动纠纷,切实保障贫困户合法权益,确保“扶贫车间”规范运行。(区人社局  任子超  陈亚丽)


  • 扶贫车间
  • 合作社
  • 扶贫
年来,甘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深度融合,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点,以“扶贫车间”为突破口,加快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增收步伐,推动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至目前,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区建成“扶贫车间”16个,吸纳劳动力18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98人,每人月收入1600元以上,让“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帮困。 一、 整合资源聚合力,“因地制宜”强功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