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安徽贵池:精神扶贫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2019.08.12

“自从脱了贫,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我干活也更有劲了。”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珍溪村的贫困户凌烈兴,曾经是村里出名的“懒汉”。近几年,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持续推动,凌烈兴整个人有了质的转变。凌烈兴从事村庄保洁岗位,经济上有了保障,还主动到村里的水稻合作社打起零工,每年增收万余元。

凌烈兴高兴的说:“政府的扶贫政策好,只要努力就能有收入,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在贵池区,越来越多像凌烈兴一样的贫困群众转变了观念,改变着贫困的现状。

让群众不仅口袋富起来,精神更要富起来,在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后,贵池区盯紧脱贫主体,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宣传引导、增强本领和反向约束等方式,不断引导贫困群众坚决摒弃消极思想,倡导“致富光荣”的文明新风,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志气和本领,激活群众脱贫“原动力”。

“如今,生活变好了,政府还给我发了个‘星级’荣誉牌匾挂在家门口,真的有面子……”近日,在梅街镇举办的脱贫扶志宣讲会上,峡川村贫困户柯植林主动上台和乡亲们分享了自己的脱贫故事,引来了阵阵掌声。柯植林患有多种慢性病,妻子身体不好,母亲也有残疾,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但通过扶贫政策帮助,柯植林振作精神,应聘了一份保安工作,一家人也有社保能够安心治病,如今全家年收入达到了15000元,让他感觉到“今后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贵池区“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这一项新举措,通过积极培育选出了一批自强致富、互帮互助的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形式,利用“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阵地,组织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向周边贫困群众讲自己的“创业史”“致富经”,交流脱贫经验,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标杆,引发共鸣,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贵池区各地结合实际定期举办扶志培训班,通过政策讲解、算账对比、脱贫交流等形式,向广大贫困群众细致地宣传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设立脱贫红黄板,评选表彰了一批自主脱贫、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贵池区还编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巡演,让群众零距离感受脱贫攻坚浓厚氛围,更好地提振精气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贵池区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到同等位置,确保早日实现贫困对象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有11024户29987人实现了稳定脱贫,14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7.15%降至1.38%。(赵冬至)

  • 脱贫
  • 扶贫
  • 群众
  • 贫困
在贵池区,越来越多像凌烈兴一样的贫困群众转变了观念,改变着贫困的现状。 让群众不仅口袋富起来,精神更要富起来,在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后,贵池区盯紧脱贫主体,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宣传引导、增强本领和反向约束等方式,不断引导贫困群众坚决摒弃消极思想,倡导“致富光荣”的文明新风,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志气和本领,激活群众脱贫“原动力”。 “如今,生活变好了,政府还给我发了个‘星级’荣誉牌匾挂在家门口,真的有面子……”近日,在梅街镇举办的脱贫扶志宣讲会上,峡川村贫困户柯植林主动上台和乡亲们分享了自己的脱贫故事,引来了阵阵掌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