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方村是平塘县大塘镇唯一的毛南族村寨, 村内偏远山区多,自然环境恶劣,优质粮田不多,土质差,缺乏水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求,贫困面深,属二类贫困村。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聚集村,在2016年实现了出列,2017年实现率先小康,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30元。昔日的贫困村是怎么变身小康村的呢?致富“秘方”是什么?带着问题,我们的笔者深入大塘镇洋方村,为你报道来自极贫乡镇的战报。
党员领路,破解发展“瓶颈”
沿着蜿蜒的山间水泥路,笔者来到了大塘镇洋方村,这是一个以毛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村,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村寨,共有430户1869人,毛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1 %。在绿树丛荫中,贵州毛南高原富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养猪大棚显得格外显眼,与青山融为一体,显得勃勃生机。在养殖大棚中,贫困户刘明贵正在给猪喂食。“我长期在里面务工,一个月有三千到四千元,补贴家用,在里面务工的有十多个都是贫困户。”刘明贵边喂边跟笔者说道。说到养殖厂的来历,同行的洋方村党支部书记刘万科立马插起了嘴,并骄傲的说“这个养殖场,是我们村的一名党员从福建引进来的。”
原来,大塘镇洋方村陆礼专夫妇在福建沿海务工时,结识所在公司负责人,了解到该公司负责人想到内陆地区选址投资建设生态种养殖基地,陆礼专想到家乡有优越的条件,随即电话告知洋方村的村支书。时任洋方村党支部书记的刘万科接到消息后,只身一人到福建省长乐市找到陆礼专所在公司负责人洽谈,诚邀有实力的企业到大塘镇洋方村投资兴业,让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公司负责人郑玉品看到了洋方村的诚意,就多次到洋方村实地考察,他们认为这里自然生态好,对养殖绿色、生态猪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年4月,郑玉品在洋方村投资3000万元,建设贵州毛南高原富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可常年存栏生猪9000头,出栏1.8万至2万头。同时,公司根据贵州脱贫攻坚政策,实施“黑猪代养”扶贫新模式,带动全村205户贫困户650人,解决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的问题。
“要想实现脱贫,必须要有产业来支撑”,这句话是在村支部会上刘万科必讲的话,有了这次的成功引进,村两委班子决定,必须再引进企业进村。
高海拔、多云雾、常湿冷、大温差,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群众收入低,这是处于麻山深处的大塘镇对外的一致印象,如何将气候“劣势”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让群众享受到气候资源在扶贫攻坚中释放出来的绿色“红利”摆在了村两委每个人的身上。经过多方考察,2017年洋方村又成功将贵州广源堂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利生堂药业公司引进村里,发展中药材白芨、白术种植。
贵州利生堂药业公司负责人杨国民告诉笔者“白芨、白术属于兰科一类,喜阴、喜潮湿,大塘海拔比较高,气候特别合适,当地的村委会也比较支持我们来这里发展”。
目前两家公司分别流转了1000亩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现在中药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之所以利用气候特点引进中药材种植外,刘万科还打着他的“小算盘”。
企业带富,打通就业“难题”
这几天,在大塘镇洋方村中药材种植基地,近100名当地群众正在给白芨除草、打药、施肥等。当地群众陆开香一边除草一边跟笔者说“ 一个月务工的收入最少2000多块,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像这段时间在家都没有活干,现在天天都是忙的,一直都在里面务工,收入稳定。”
由于大塘镇天气恶劣,群众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少,贫困户刘国花看到企业来发展中药材种植,就将自己家的土地流转给公司,自己在基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流转费是每年400块钱一亩,基本上天天在这里干活,动作快的2300左右,稍微慢一点的也有2000左右。”刘国花一边干活一边聊道。常年在外地打工的杨应群抢着说:“之前都在浙江那边打工,现在就直接在家门口了,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工资月月发,跟之前在工厂上班一模一样。”
这几天贵州利生堂药业公司负责人杨国民特别发愁了,自己公司的白芨基地除草、打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现在每天只能在当地找到100个工人在田间地头,根本忙不过来。公司不得不开车到邻村,或者掌布镇去找工人。“专车接送,忙的时候根本不够用,还有另一家中药材企业也是找不到工人,老百姓现在在我这里务工一般都是90块钱一天,劳力比较重一点的100块钱一天,每年一个劳动力发工资在16000到20000万之间。”杨国民告诉笔者。
现在洋方村的群众成为了中药材企业眼中的“香馍馍”,各个公司都在跟两委“拉关系”高价“抢人”,这就是刘万科的如意小算盘,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让我们的群众从没人要到抢着要,这就是我们的成功,将我们的劣势,变成我们的优势,我们群众从传统农业中转变过来了,直接流转土地,就近务工,不承担任何风险,老百姓有收入,家家户户腰包‘鼓起来’。”刘万科笑呵呵的说道。
产业调整,巩固小康“成果”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平塘县选派1925多人到全县各镇乡担任第一书记,网格长、网格员。伍跃成就是从平塘县农村工作局选派到大塘镇洋方村的第一书记,农业专业出身的他,到村后就思考,如何将不在种植中药材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起来,发挥最大效益。经过多方考察并邀请专家对土地、气候监测,决定发展茄子种植。种植茄子要求地势高、地力均匀、土层深厚、通风透光、土质肥沃而疏松,经过专业的检测,大塘镇洋方村土壤、地势种植茄子非常适合,并通过“村社合一”的方式带动群众发展。
“‘村社合一’的模式是由村委会组织建好合作社,建好合作社以后,由合作社聚集农户把土地流转过来,按每亩400元的土地流转费流转过来,由合作社来带动种植茄子,然后让建档立卡户等一起到地里务工,一是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保障他们有事做。还有土地流转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大塘镇洋方村村主任江再银说道。
由于找准了市场,巧打时间差,2018年,洋方村第一批茄子提前上市喜获丰收,发往贵阳和龙里市场,实现了200多万的收入,带动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批茄子种植。
同样是农村工作局下派的网格员聂福顺在走访中了解到了群众所需,正在着手利用自己所长,流转五亩土地建设鱼种场,同时,流转500亩荒山种植牧草发展生态渔业,通过生态渔业的发展和务工的形式增加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出列成效。
“我们将巩固好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围绕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发展壮大生猪养殖、中药材种植、生态渔业等产业,巩固好茶叶、葡萄、海花草、退耕还林(草)、杨梅、蔬菜等群众自主发展产业,鼓励脱贫增收产业实现以短养长、百花齐放,激发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折不扣抓紧抓实‘五个一批’、网格员‘六个一’工作,高标准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促进全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确保实现率先小康。”伍跃成信心满满的说。(田举 刘朝荣 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