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经的贫困户熊素花来说,今年以来最开心的事情在家门口就能成为“早九晚五”上班族。
今年47岁的熊素花是绵虒镇大禹村村民,在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丈夫遇难,自己也失去了一条腿。“现在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在外面打工,我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1000多块收入,我还是很满意了”。熊素花说,自己一家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脱了贫,现在还能靠自己的双手上班挣钱补贴家用,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为帮助汶川群众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兰溪市与汶川县两地党委、政府按照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相关文件精神,在大力开展劳务输出、资金支持、人才交流培训的同时,借助义乌市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方面的成熟经验,创新提出在汶川建立来料加工扶贫车间,通过承接义乌市来料加工产品,让汶川群众的脱贫奔康之路越走越宽。
家门口就业 来料加工扶在村民心坎上
要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对口帮扶仅送一些钱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要实现‘输血’变‘造血’”。浙江义乌是全球知名的世界“小商品之都”,有源源不断的来料加工订单,要在汶川发展来料加工产业,每年订单不愁。
去年9月,2000公里外,满载着义乌来料加工合作项目首批小商品订单,到达绵虒镇高店村(现大禹村)的来料加工车间,标志着汶川来料加工产业全面启动。从无到有,短短一年时间,在两地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汶川发展来料加工产业便从“纸上谈兵”走向现实。
“来料加工技术要求不是很高,我们这里很多留守妇女和老妈妈些,心灵手巧,也有闲余时间,适合来做来料加工。”经过先后多次到浙江考察来料加工产业,参加两地举办的来料加工专业技术培训后,汶川县来料加工总负责人杨梅在全县最先建立起来料加工车间。
“去年,第一批货我们一个月时间就发回去了,对方对我们加工的产品很满意”。为做好第一批来料加工,杨梅将自己家里以前发展农家乐的空余房屋全部整理出来,作为加工车间。她还发动周边村民和羌绣合作社100余名村民前来熟悉技术,共同完成了订单任务。
“汶川县闲置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转移就业难度大。”汶川县人社局局长杨莉告诉记者,普遍留守在家的妇女大多数为30到60岁,就过街楼村一个村就有330人。由于年龄偏大,要照顾家庭,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不愿意外出务工。
“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子要照顾,像我们一样的留守妇女都不愿到外面打工。”大禹村村民陈蓉以前一直在家务农,现在每天在来料加工点按时上下班,每月有1800元收入,她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而在大禹村加工点共有20人长期从事来料加工工作,不少村民还利用农闲时间将来料产品拿回家里加工。
从贫困劳动力到残疾低保户,从专合社成员到异地搬迁社区居民,从中职学生到聋哑特教生,参与面越来越广,人员和车间数量成倍增长。截止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建设上规模、标准化的集中生产车间10个,分车间21个,面积3000多平米,参与来料加工的工人突破600人。
产业协作 脱贫奔康跑出加速度
来料加工产业市场前景如何?汶川群众增收预期怎样?如何争取到稳定、量大、价高的订单?
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并不简单,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摆在两地党委、政府面前。通过多次专题研究,到义乌实地考察市场、与企业沟通交流,争取项目资金,起草优惠扶持政策,开展车间主任培训……
为做大做强来料加工产业,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产业协作,汶川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强力推进,去年底,全县确定了来料加工主要项目,并争取到高出过去50%的加工单价。政府拿出420万东西部扶贫产业资金,并自筹100万元用于全县31个扶贫车间的建设和奖补。
4月22日,汶川县七盘沟来料加工扶贫车间总部一派繁忙。七盘沟社区居民夏凤琴和几名工人正在长椅上检验产品,配发收集来料加工订单。“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检验村民加工的产品,忙的一天要检验3000余条”。汶川县来料加工总部基地建成后,夏凤琴和附近的村民就来此上班,虽然现在每月只领1500元的工资,既能上班又能照顾父母,她对现在的工作很满足。
“刚派送完8万件内衣加工任务,总部的10万件内衣订单又已经发货了”。汶川县人社局职工辜勇正在电脑上统计各乡镇加工点一组组数据,详细记录着各加工点收发、配送来料加工订单任务。
今年以来全县已经完成9万余件JK系列内衣加工任务。目前,全县还有约30万件内衣正在加工中。“以前来料加工只做头道粘胶工序,现在要完成五道工序,加工单价从0.39元一条,提高到了1.1元一条”。辜勇说,随着当地群众加工技术的娴熟,来料加工正在从简单一步步向复杂迈进。
“我们将集中加工无痕短裤项目,下一步还要加大机器设备投入”。杨莉说,今年全县将实现超1000万元的加工费用,加工工人人均增收能超过1500元/月。
如何让产业扶贫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尤为重要。浙江省金华市与四川汶川县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建立起来料加工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让广大群众切实实现稳定增收。
发展来料加工像一支“造血”强心剂,既拓宽了两地扶贫协作合作领域,也积极回应了汶川老百姓居家灵活就业的强烈期盼,为汶川群众脱贫奔康跑出了“加速度”。 (来源: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