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

江西樟树:昌傅镇就业“扶贫车间”吸纳35名贫困对象实现就业

2019.03.13

樟树市昌傅镇就业“扶贫车间”

走进位于樟树市昌傅镇的声华电子有限公司厂区,厂门口一块“声华电子扶贫车间”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一片认真操作、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据介绍,目前在该企业上班的贫困群众有35人。他们正是昌傅镇积极开展就业扶贫,打造“扶贫车间”的直接受益者。

“扶贫车间”吸纳37名贫困对象实现就业

来自港口村的贫困户邹小梅家中贫困又患有疾病,不能外出务工,在政府的帮助下,安排在“扶贫车间”上班后,不仅有了工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面对对今后的发展,她高兴的说道:“像我这样的上有老下有小,没法出门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就能挣钱,每个月有两三千元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太多了”说起自己的这份工资,邹小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樟树市积极落实就业脱贫政策,结合基层乡镇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贫困群众的就业脱贫路径,打造“扶贫车间”,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引导企业结合自身规模,设立“扶贫车间”“来料加工点”,吸纳当地贫困群众从事加工生产,让建档立卡贫困在家门口就业,闯出一条“因地制宜、群众接受、措施多样、符合实际”的就业脱贫之路。

  • 扶贫车间
  • 贫困
  • 吸纳
走进位于樟树市昌傅镇的声华电子有限公司厂区,厂门口一块“声华电子扶贫车间”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一片认真操作、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据介绍,目前在该企业上班的贫困群众有35人。他们正是昌傅镇积极开展就业扶贫,打造“扶贫车间”的直接受益者。 来自港口村的贫困户邹小梅家中贫困又患有疾病,不能外出务工,在政府的帮助下,安排在“扶贫车间”上班后,不仅有了工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