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红”茶品牌的成功打造,是黔西南州近年来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山地旅游带动精品产业、持续培育优势产业战略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成功实例。
素有“中国茶乡”“世界茶源”美誉的黔西南,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加工工艺、提升产量产值,该州茶叶产业化效益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全州茶园总面积达40多万亩,农户自有茶园占总面积的63.5%。其中投产茶园28万亩,15亩以上茶园家庭农场690家。通过标准化认定茶园34.8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21.8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6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8万亩。茶叶综合收入年年翻番,20万茶农因茶致富。
这个春天,奔忙在全州各地茶园、茶市场的茶农、茶商、企业家们,共同奏响了茶产业欣欣向荣、脱贫致富步履疾的“奋斗之歌”,也集中展示了农村产业革命的扶贫效益。
2018年,经过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冬季充电”的持续孵化,黔西南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产业结构调优,茶产业扶贫效益突显。
兴义市规划打造茶叶、烤烟等“两叶两果一业一园百花”产业带,沉寂多年的“大红袍”“海子梨”等众口皆碑的好产业好品牌再度被唤醒。
望谟县依托八步古茶资源,以打造“中国茶乡”为目标,加大茶苗培育和茶基地建设,预计两年内全县扩种八步茶2万亩;
晴隆县依托高山古茶资源优势,连接“普安红”茶品牌构筑“普安红”系列茶叶种植带,实现茶农稳定增收;
贞丰县长田镇依托群众丰富的茶叶种植技术进行茶园改良、茶品牌培育,于今年春天建起了覆盖周边县市的茶叶交易市场,市场打开、价值倍增,茶农眉开眼笑;
……
以茶产业为突破口,各县市(新区)立足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产业布局科学,特色各具,全面打响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2018年,各县市(新区)围绕省、州部署要求,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目标,采取“一退一补一休一结合”方式,初步形成了以薏仁米、食用菌、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烟叶、生态畜禽八大山地特色产业。全州种植特色食粮83.9万亩、食用菌3.6万亩、蔬菜147.8万亩、茶叶44.7万亩、水果77.7万亩、中药材64.6万亩、生态家禽出栏1606.2万羽、禽蛋产量2.5万吨。
同时,按照“整体推进、示范打造”思路,统筹抓好109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第一批38个坝区进行示范打造,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通过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8年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01家,合作社4401个,较上年新增173个,全州317个贫困村、165个深度贫困村均实现“3个100%”全覆盖。“以企带农”推进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全州共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7个,完成投资156.5亿元,实现总产值250.6亿元,销售收入198亿元。
在园区、企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同时,黔西南州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盘活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推动资源集中、资金集中、劳动力集中,实现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全年农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15万,超计划6万人。2018年,全州财政投入“三变”改革资金4.2亿元,入股村集体耕地2万亩,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1.6万亩,入股村集体经营性资产6360万元。通过“三变”改革,全州实现农民变股东60453户256177人,其中贫困人口变股东29103户117657人,直接增加农民收益1.4亿元。
立足资源丰富和生态良好优势,黔西南州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2018年全州无公害产品认证新增及换证282个,册亨糯米蕉、兴义矮脚鸡等15个产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全面开展农产品“进机关”“进对口帮扶城市”“进学校”等“十进”工程,打开产销衔接新通道;新开设农产品直营店97家,与贵阳市签订了农产品销售“泉涌”工程合作协议,与北京黔菜协会、贵州农产品运营(北京)中心达成合作意向,与浙江省宁波市农业局签订“产业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推动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记者 刘义 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