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江西赣州:聚焦精准探索新路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2019.02.28

“钟迎生,白竹窝组,帮扶措施:养牛2头+养鸡100羽+儿子外出务工+妻子茶叶基地务工;罗跃金,白石下组,帮扶措施:光伏发电+大棚蔬菜基地入股分红+儿子外出务工……”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委会大门口的脱贫公示牌上,一条条贫困户帮扶信息记录详实。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近年来,赣州市在体制机制、脱贫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让精准脱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用“绣花功夫”织民生大网 解民难治民贫

于都县罗坳镇茅坪村村民肖石元的2019年春节过得格外喜庆。政府给予他国家产业补贴、教育补贴、残疾补贴和低保等多种政策性补贴,加上务工所得,去年他家收入在8万元左右,不仅把房子装修一新,家具家电也全部配齐。

肖石元只是赣州精准扶贫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其经历印证了赣州推动高质量脱贫的“方法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赣州下足“绣花功夫”,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民生大网加速织就,让贫困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推行“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特别是紧抓与群众收入密切相关的脐橙、油茶、蔬菜、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100.76万贫困人口增收。

——先行先试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政策,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大幅下降,从根本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建设农村保障房,采取政府兜底、“交钥匙”的办法,由乡村或理事会统建产权公有的小户型房,确保特困群众拎包入住新居。

——1506个就业扶贫车间分布于各乡镇,有效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缓解企业招工难、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数据管理上,赣州市为每名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对其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常态化开展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确保户户过筛、人人过检。

在脱贫措施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换穷业”、健康扶贫“除穷因”、教育扶贫“斩穷根”、安居扶贫“挪穷窝”、就业扶贫“断穷路”、生态扶贫“改穷貌”等组合拳,释放扶贫叠加效应。

从“输血”走向“造血” 扶贫+扶志+扶智

“90后”第一书记刘源,与妻子一起自愿到最边远的村驻点扶贫;“最美新娘”范友馨,上午还披着婚纱,下午就下村扶贫……“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带着的庄严承诺,赣州市广大扶贫干部沉下身子,与贫困群众结成“亲戚”,逐户探寻致贫原因,精准制订扶贫规划,切实解决脱贫难题。

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赣州市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市932个贫困村每个村安排1名县处级干部挂点帮扶,选派3530名市县乡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3467支驻村工作队,选派驻村工作队常驻队员10111名。

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曾失业在家的刘润山开起五金维修店,依靠勤劳双手盖上两层小楼房,还买了小轿车。脱贫后,会昌县筠门岭镇学子村村民刘润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多为乡亲们做好事实事,来报答党和政府的恩情。”

赣州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进,不仅着眼当前变化,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仅重视“表”的改善,更着力于“里”的嬗变。

“扶德扶志、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脱贫攻坚“乡村夜话”活动等,让群众学政策、增信心。评选脱贫标杆,建立贫困户不良思想惩戒“黑名单”,传递扶贫不扶懒的政策导向。赣州市组织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引导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在全省首创实施“农家书屋+电商”新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富“脑袋”又富“口袋”。同时,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制定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加强对高额彩礼、厚葬薄养、赌博致贫、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问题专项整治,促进农村落后风气好转。

扶思想、扶技术、扶干劲,通过以精神文化感召人、以智力扶贫带动人、以乡风文明教化人,志智双扶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交出脱贫答卷 801个贫困村有序退出

今年春节前,瑞金市九堡镇慈坑村村民钟东庆分别向有关部门写了四封感谢信。三年前的他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生活十分困窘。2016年以来,钟东庆利用扶贫贷款入股朋友的货车跑运输,并购买了60余箱蜜蜂,自主发展养蜂产业,又参加了市里推出的大货车驾驶培训补贴政策,拿到了驾照,提升了增收技能。

2018年7月,“共和国摇篮”瑞金在赣州11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近年来,赣州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脱贫答卷。

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65.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9.4%下降到2018年底的2.45%。继瑞金市率先脱贫摘帽之后,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基本具备脱贫摘帽条件。

三年来,累计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203.6亿元,有机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穷乡僻壤通水通电,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拆除空心房、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洁厕入户……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801个“十三五”贫困村有序退出。‍‍

大余县内良乡白井村地处偏僻,以前村民靠种植毛竹和外出务工为生。如今,村里搞起乡村旅游,游客络绎不绝;黄酒酿制基地蒸蒸日上,贫困户入股分红。整村脱贫的白井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国家部委倾情支援赣南老区脱贫攻坚,“互联网+”社会扶贫吸引大批爱心人士、社会资本聚力赣南扶贫。在赣州,全社会参与扶贫的“交响乐”越奏越嘹亮,一项项真心真意的扶贫行动正开花结果。(戴艳 实习生王晓震)

  • 扶贫
  • 脱贫
  • 贫困
‍‍‍‍‍ 用“绣花功夫”织民生大网 解民难治民贫 于都县罗坳镇茅坪村村民肖石元的2019年春节过得格外喜庆。政府给予他国家产业补贴、教育补贴、残疾补贴和低保等多种政策性补贴,加上务工所得,去年他家收入在8万元左右,不仅把房子装修一新,家具家电也全部配齐。 肖石元只是赣州精准扶贫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其经历印证了赣州推动高质量脱贫的“方法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赣州下足“绣花功夫”,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民生大网加速织就,让贫困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