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社部门通过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
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出发点 突出抓好平台建设
“以往招工难度比较大,要么工人素质不符合公司要求,要么求职者对待遇的要求过高。”四川中旺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治方说, “如今,我们到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招工备案后,区就业局通过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进行筛选,一周之内就帮助我们招到了10名素质较为全面的工人。”
为解决用人单位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这一矛盾,新都区就业局积极发挥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抓好平台建设。
该局着力强化人力资源市场“1、6” (1个公共服务窗口和6家民营职介机构)服务平台建设,统一运作、统一管理,积极主动办理信息登记、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业务;升级改造用工信息显示屏,定期更新展示企业用工信息;为13个镇(街道)配备了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坚持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着力推行标准化服务;为各村(社区)选派1-2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协管员,并组织就业服务网格员走近群众宣传政策,上门了解求职需求。目前,全区基层平台金保专网共108个站点,形成了覆盖区、镇 (街道)、村 (社区)的三级服务体系。
新都区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设求职招聘、民营职介、创新创业等10余个专栏,第一时间发布企业用工信息、招聘活动告示、就业扶持政策等内容,让群众通过手机即可查看招聘信息、了解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运行模式,建立完善信息量大、数据精准的岗位需求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对口推荐。2018年,新都区通过网络服务平台推荐帮助7000余人次成功就业。
新都区还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活动,把招聘会搬到镇上、办进村里,把岗位送到家门口。2018年,先后开展春风行动、蓉漂人才荟、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等各类招聘会20余场次,共组织区内外10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吸引1.8万余人现场参加招聘求职,6400余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着力点 深入开展技能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我找到了新工作。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新都区东街社区居民王烨说。不久前,她参加了成都市新都区川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员培训,现在在新都区阳光公益服务中心上班。
新都区就业局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求职者个人意愿,深入开展技能培训。2018年,全区设置就业培训点33个,先后开展了劳务品牌、技能提升等6类培训共86期,开办了养老护理、中式烹调等20余个专业,培训5109人。
新都区充分借助区内高校及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规模型企业的设施设备及专业力量,积极探索校地院三方合作培训模式。同时,开展名师讲座、专家点评等活动,先后邀请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肖华等多位名师讲解示范,为参训人员解疑释惑。他们还强化培训激励措施,对培训期间取得优异成绩及参加省级、市级大赛获奖的参训人员,依据相关规定实施奖励,有效调动了参训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落脚点 全面落实扶持政策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企业落户、助力成功创业的基本条件。新都区就业局始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升级服务、优化环境,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他们依托省市区三级创业孵化平台,对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及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并对园区在租金、水电等方面的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2018年,投入园区建设经费68.5万元,先后建成2个省级、5个区级大学生创业园。
谈到创业优惠政策的享受,40多岁的周玉洪感受颇深。周玉洪开了一家汽车配件经营店,由于个人资金不足,启动阶段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在新都区就业局的帮助下,他申请了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并逐步扩大经营规模。
新都区就业局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为创业个人提供最高10万元的3年贴息贷款,为小微企业提供最高200万元的2年50%贴息贷款,2018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万元;全面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实体和创业项目发放1万元补贴,截至目前,已发放补贴资金130万元;区财政设立人才专项资金,设置等级证书奖励、产业发展奖励、竞赛补助、生活补助等多种奖励扶持项目,引导更多的农业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
同时,新都区就业局还广泛开展“以赛促创”活动,积极动员全区创业者参加省市两级创业大赛,为该区创新创业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曾玉秋 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