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黄土高原开出“致富花”——甘肃省平凉市创新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2019.01.15

“自厂子投产运营以来,我一直在这里打工。现在,我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孩子,真是太好了!”近日,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圣宝泽服饰有限公司务工的柳芳瑞高兴地说。

近年来, 为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平凉市依托本地主导产业, 从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并实施 “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扶贫战略,在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扩大劳务输转、引导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 “零投资、 短周期、 快见效”的脱贫之路。 截至2018年底, 平凉市贫困人口已减少到8.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63%。

畅通信息渠道促进劳务输转

“过去, 每年春节过后, 县里就有很多人去外地找活干。而有些县内企业,却因为信息不畅招不到人。” 平凉市灵台县人社局副局长王小英介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8年以来, 平凉市利用网络优势,引导该市各级政府建立智慧劳务信息平台,收集、整理企业招工信息,并在审核后及时发布,促进企业和农村贫困劳动力双向选择、精准对接。

“过去,农村有些地方没有网络, 农民无法获取招工信息。 现在,借助智能手机,农民可以轻松访问劳务信息平台,随时查询就业信息,切实扩大了就业服务的覆盖面。” 平凉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劳务信息平台已帮助该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兰州市、银川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实现稳定就业。

“截至2018年底,我县已借助劳务信息平台, 组织输转劳动力5.2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万人; 实现就近输转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3859名, 人均月收入可达1540元。”王小英说。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

针对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技能这一现状,平凉市人社部门以技能培训为抓手,切实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助推他们实现转移就业。

该市建立健全 “公办培训机构+劳务公司+用工单位” 的全方位培训机制, 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实现培训项目由部门分头实施向集中统筹转变、培训内容由单一化任务安排向多元化市场需求转变、培训方式由理论教学向课堂讲授与现场实训结合转变、培训实效由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保证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提高企业用工满意度。

“2018年, 仅庄浪县南湖镇,就开展了果园管理、家畜饲养、家政服务、电焊工、保育员等内容的技能培训6期, 累计培训6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13人。许多农村劳动者拿到了技能鉴定证书,实现了从 ‘苦力型’到 ‘技能型’ 劳动力的转变。” 平凉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该市已经打造出 “庄浪梯田人” “金果之乡静宁人”等知名劳务品牌。

就地开发岗位实现就近增收

“我是2018年返回家乡创业的。 目前, 我的工厂主要生产工服, 有120名乡亲在这里干活。我不光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能带乡亲们一起致富, 真好!”近日, 在庄浪县圣宝泽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 总经理徐金宝一边查看车间生产情况一边说。

近年来,在推动劳务输转的同时,平凉市针对一些务工人员 “远不能去、 近不能进” 的实际问题,多途径开发就业岗位。该市依托平凉红牛、苹果、蔬菜、中药材等当地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的产业基地就业。

同时,该市建立本地企业用工激励机制,并为符合条件的返乡务工人员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办企业,通过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实现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双赢”。 目前,平凉市建设返乡人员创业项目2439个, 市内投建项目吸纳就业的本地劳动力可达项目用工总人数50%以上, 其中贫困劳动力比例可达30%。

同时,该市整合多方力量兴办扶贫车间,让带孩子、赡养老人的年轻妇女,在家门口或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就业。

“扶贫车间让这些贫困劳动力可以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庭。目前, 他们每年可以赚1.2万元至1.5万元。 有了这个扶贫车间, 这些贫困劳动力才有了家门口增收的渠道。” 静宁县界石铺镇美界扶贫车间负责人李旺霞说。目前,平凉市共兴办38个扶贫车间, 共吸纳1.3万人就近就业。

“我们通过发展形式多样的劳务产业,不仅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而且在全市形成了家庭和睦、 邻里互助的社会风气。”平凉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力说。(记者 赵文 通讯员 郑翠娥

  • 平凉市
  • 劳动力
  • 贫困
自厂子投产运营以来,我一直在这里打工。现在,我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孩子,真是太好了!”近日,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圣宝泽服饰有限公司务工的柳芳瑞高兴地说。 近年来, 为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平凉市依托本地主导产业, 从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