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人社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将就业扶贫摆在就业工作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打好就业脱贫攻坚战。
在创新机制方面, 人社部党组统一部署安排,设立人社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在完善政策方面,制定就业扶贫三年目标任务并分解下达地方,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 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 在强化服务方面, 依托全方位、信息化、 专业化服务, 通过 “春风行动”、 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 就业扶贫行动日等集中专项就业服务与日常服务相结合,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
各地也将就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 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截至11月底,全国累计帮扶960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比去年底新增360万人。 从各地情況看,今年就业扶贫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强化责任担当
很多省份研究出台了就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就业扶贫目标任务, 并把其纳入工作考核指标或督查内容, 定期开展抽查核查通报; 召开形式多样的现场推进会、 经验交流会, 加强指导和督促。 河北省强化统筹调度, 落实旬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制度;制定 《2018年全省就业扶贫工作推进方案》, 对5个方面重点任务逐项分解, 细化为15项内容, 压实责任部门, 明确完成时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强化组织领导, 聚焦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成立南疆四地州有组织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13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共同推动就业扶贫; 压实各方责任, 各成员单位、 输出地、 接收地按照职责分工, 强化主体责任, 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制定有力措施
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贫新文件, 普遍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家就业扶贫政策的配套文件。 很多省份还出台了支持扶贫车间发展、 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 推进劳务协作、 培育劳务经纪人的专项文件,明确操作办法、 细化具体措施, 加强指导规范。 各地还加大对就业扶贫的资金投入,推动政策落地生效。 四川省在45个深度贫困县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34个, 鼓励、 支持园区企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湖北省充分发挥特色种植、 养殖、 纺织、 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门槛低、 好上手、 强度低的优势, 引导当地企业到乡到村建立厂房式、 居家式、基地式、 融合式扶贫车间, 方便贫困劳动力 “出家门、 进厂门”。 重庆市、 山东省明确扶贫劳务协作目标任务, 建立 “一月一调度、 一季一总结、 半年一督导、 一年一考核” 的督导考核机制。 江西省对深度贫困村贫困劳动力跨县、 跨省就业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 同时上调深度贫困村建设的就业扶贫车间奖补标准。
提供多样服务
各地不断创新机制, 丰富服务内容, 举办专场招聘会, 开展了送岗位下乡、 就业扶贫日等特色服务活动;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始终坚持到村到户到人、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甘肃省针对偏远分散且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劳动力, 通过 “培训大篷车”等方式上门培训。 安徽省在就业扶贫驿站设立服务窗口, 为贫困劳动者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 提供现场培训、 蹲点指导、 远程咨询等服务。 9月6日至7日,人社部部长张纪南 (右)赴山西省天镇县调研考察扶贫工作。(任社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