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从贫困户到“上班族”——贵州省榕江县工业园区助力1433人脱贫嬗变

2018.12.17

每天清晨,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杨云琴便骑着电瓶车往工业园区走,不到10分钟,就来到园区。在食堂吃过早饭,八点半准时工作。

这样的“上班族”生活,杨云琴已持续了三个多月。

杨云琴是榕江县车江七村人,因为家中缺少劳动力,生活十分困难。加之还有上四年级的小孩和年近70岁的老人要照顾,即使距离县城很近,她也没法出去工作,只能在家务农。

“现在做的主要是洗切、打包、称重这类工作。”杨云琴说,在园区干活就像做家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了钱赚。今年9月,得知园区招工,杨云琴应聘进入贵州绿康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为公司提供的是学生营养餐配送服务,因此“有时间接送孩子,孩子放假了我们也放假,假期还有补贴,真的挺好”。杨云琴对工作的满意度溢于言表。

绿康源是榕江县工业园区“元老级”企业代表,自2016年7月入驻园区以来,已解决就业岗位170个,其中贫困户26名。走进公司厂房,大多数员工都像杨云琴这样的家庭妇女,因为“想到孩子也会吃上我们手中的营养餐”,所以大家工作起来也是干劲满满的。

与杨云琴在园区“做家务”不同,今年33岁的韦祖义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变成了园区国企员工,还当上了班长。这一切离不开园区企业贵州凯欣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说实话,我们这里有博士、硕士,大多数是本科生,怎么带动贫困户就业是一个大难题。”该公司总经理段文坦言。凯欣公司是州属国有股份制企业,公司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木结构建筑产品,加上工厂越来越自动化,并不需要大量贫困劳动力。

但是面对公司帮扶的兴华乡乌秀村,没有理由不承担起这份责任。在园区的鼓励和引导下,公司为贫困户特设5个岗位。在经过报名、谈话、综合评估筛选后,乌秀村一组贫困户韦祖义进入该公司,开始了他的脱贫嬗变。

仅有初中学历,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家里还有七口人,除了外出务工似乎没有别的出路。韦祖义“没有想到自己能够进入国企”。如今,拿着每月近4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一金”,住着公司宿舍。韦祖义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技术,在公司的培养下,他当上他所在的优选截断工线上的班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

像杨云琴、韦祖义一样摇身一变成为“上班族”的,在榕江县工业园区还有1431人。

榕江县工业园区2011年6月成立以来,园区形成了以林产品深加工、大健康为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安防科技为辅助产业的产业体系,入驻企业97户,累计解决就业人员1110户,其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433人。园区引导各企业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逐渐成为全县就业扶贫的“主战场”。(记者 王佳丽)

  • 贫困户
  • 榕江县
  • 工业园区
如今,拿着每月近4000元的工资,还有“五险一金”,住着公司宿舍。韦祖义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技术,在公司的培养下,他当上他所在的优选截断工线上的班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 像杨云琴、韦祖义一样摇身一变成为“上班族”的,在榕江县工业园区还有1431人。 榕江县工业园区2011年6月成立以来,园区形成了以林产品深加工、大健康为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安防科技为辅助产业的产业体系,入驻企业97户,累计解决就业人员1110户,其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433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