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秋后喜算丰收账·脱贫攻坚看贵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第五站走进黔西南州安龙县,探访安龙县依托食用菌种植走出的产业扶贫之路。
走进安龙县钱相村高坎子组食用菌种植园区,七八名工人正忙碌着,有的在搬麦麸,有的在装运木屑,有的在制作菌棒。“麦麸、木屑都是制作菌棒的原材料,制作好菌棒才能生产食用菌。”安龙县众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厉越钢解释说。
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已在安龙建成食用菌出菇棚380个、养菌棚28个,直接带动农户280户,其中贫困户132户。
沈洪村的欧加平是园区的种植户,今年4月份才开始经营大棚,到现在他已经采摘了3万多斤香菇,按单价3元一斤卖给众鑫公司。欧加平今年45岁,未种植食用菌前在县城做泥水工。“工资虽然有5000多元,但不稳定,还不好收钱。”欧加平说,现在他经营着两个大棚,除去各种生产成本,今年纯利润有5万多元。
厉越钢在北京、浙江等地从事食用菌行业已有三十多年,经验丰富。“安龙夏天不热、冬天不冷,非常适宜种植食用菌,可周年化、循环种植,一年可以采6茬。” 厉越钢说,他的食用菌销往成都、重庆、长沙、深圳等地,市场广阔。
吸引种植户和龙头公司的不仅仅是气候优势,优越的政策条件也是重要因素。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大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民种植销售。“大棚是政府筹建的,买菌棒的钱也是用香菇抵扣的,我们几乎不用投入,只需打理好就行。”欧加平说。
选择好产业,技术培训同样重要。在开展种植前,安龙县统一组织培训,由农业技术专家对种植户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食用菌种植培训,并在后期进行技术跟踪服务。欧加平的大棚里,菌棒整整齐齐地摆在架子上,由于前段时间刚采摘了一茬,菌棒上只零星冒出几朵香菇。他说,经过培训后,种植顺畅多了,现在要每天注意大棚里的通风、浇水,并及时采摘长出来的香菇,避免影响下一茬香菇的生长。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安龙县采取“1210”的脱贫模式,1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两年实现10万元收入。52岁的平寨村村民赵兴林怎么也没想到,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在种植食用菌第一年就能摘掉。“我去年开始种植食用菌,两个棚一年下来收入有10万元,成功脱贫了。”赵兴林正在自己的大棚里打理食用菌,脸上露出了笑容。
不仅如此,安龙县还建设了食用菌开发加工基地,通过食用菌生产开发、食用菌深加工、物流仓储、销售贸易等环节,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在加工基地展示大厅,摆放着各种食用菌深加工产品,精美的包装让人眼前一亮。“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直接或间接就业扶持贫困户1500户以上,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贵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韦达伟说。
目前,全县已引进企业8家,建成食用菌研究所1988平方米,食用菌干品深加工厂1500平方米,建成食用菌大棚7700个,主要品种有香菇、羊肚菌、姬松茸、红托竹荪、灰树花等,产品远销福建、云南、广西、广东、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安龙县将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主打产业,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依托食用菌产业发展,安龙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8727户70427人,出列68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下降15.4%。(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