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山西天镇:“天镇保姆”走出脱贫新路

2018.12.03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依靠 “家政娘子军” 盘活脱贫攻坚的大棋局———这正是山西省天镇县打造“天镇保姆” 劳务输出金字招牌的生动实践。

天镇, 位于山西省最北端, 曾是 “男人走口外、 女人挖野菜” 的苦瘠之地, 资源匮乏、 产业滞后。2012年, 全县财政收入勉强破亿元,贫困发生率为25.7%。

“穷” 则思变。 从2012年末开始, 借助邻近京津冀晋四省份城市群的地缘优势, 天镇县政府部门主动组织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 多年来, 天镇已向北京、 天津、 山西大同等地输出保姆5800余人, 创造劳务输出收入2亿元, 带动1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近日, 记者沿着 “天镇保姆”走过的足迹, 寻访她们写在进京路上的幸福故事。

保姆进京要闯“五道关”

11月21日下午1点41分, 北京火车站。

77名身着桃红色运动服的“天镇保姆” 列队整齐、 精神抖擞,刚一出站, 就成为吸引众人目光的靓丽风景。 作为天镇保姆赴北京就业及技能提升培训总第155期43班学员, 她们将在北京商贸学校完成为期一周的学习。

家住天镇县白羊口村的安永鲜是队里的 “1号”, 初来 “大城市”的激动还未消散, 不料却立马遇到了 “拦路虎”———乘地铁。

开合不定的门闸、 错综复杂的路线、 随处可见的指示标志让安永鲜感到既新奇又紧张。 直到走进宿舍, 放下行李, 坐上床铺, 她才长舒一口气, 环顾四周笑着说: “这个屋还向阳呢,条件真不错!”

“改变农村妇女心态,首先要帮她们转换环境, 锻炼在陌生城市独立生存的技巧, 并鼓励她们开阔眼界,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阳光高级职业学校校长李春始终秉持的理念。

然而, 当地村民祖祖辈辈 “靠山吃山”,信奉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因此,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初, 让 “围着灶台孩子转” 的农村妇女走出家门, 成规模从事家政服务并非易事。

“每送一个保姆都得过 ‘五关’:自身观念关、 丈夫面子关、 儿女理解关、村干部思想关、村民舆论关,还要帮村民破除怕上当受骗、 怕家庭解体、 怕劳资不保、 怕误入传销组织等顾虑。”李春回忆道,当时扶贫干部挨个村摸底、 动员, 先解开村干部心里的疙瘩, 再共同做通贫困户家庭的工作。

“出去当保姆,一年就顶养3头半奶牛的收入。”

“我娶老婆可花了30多头牛的钱,万一她跑了咋办?”

———李春还记得, 6年前, 在米薪关镇油坊窑村, 临出发前, 他却被村民 “将了一军”。 “当家的”不同意, 原本跃跃欲试的妇女也打起 “退堂鼓”。

“她要不回来, 我给你娶媳妇,花多少我出!”没等李春开口,村党支部书记冯玉先着了急。 最终, 村民同意 “让老婆去试试”。

2012年11月, 逯家湾镇李家寨村的杨素芳与其他19名妇女作为首批 “天镇保姆”与家人依依惜别,踏上了进京列车。 如今, “资深保姆” 杨素芳年收入4万多元, 不仅还清了债务, 还给儿子买了县城新房, 来提亲的人接二连三。 每次回乡团圆时, 丈夫总会高高兴兴地做上几道可口菜。

陈旧观念一旦打破, 务工脱贫的热潮便一浪高过一浪。

“今年,光我们村里就有十几个‘天镇保姆’, 占村里中年妇女的四分之三。”家住陆家湾乡黄土崖村的周延芳说, 姐妹李京梅培训后应聘成为住家月嫂, 24天6800元的待遇让她羡慕不已, 赶紧到职校报了名。

2016年春节前, 有位村民喝醉酒, 逼着李春把老婆接回来过年,没想到老婆回来后, 丈夫反而 “挨了训”: “我和闺女当保姆,一个月挣8000元, 你一年挣不了3000元!”

“出去以前,妇女在家在村没地位, 现在, 靠打工收入撑起了一片天, 贡献顶得上好几个青壮年, 屋头需要钱时也能帮上忙。 于是, 她们就有了底气, 有了尊严, 有了成就感。”李春告诉记者。

“‘天镇保姆’ 在实施标准化培训、 有序化输出、 跟踪式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可借鉴、 可复制、 可推广的模式。”人社部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天镇县挂职副县长李克亮表示。

“天镇保姆” 模式到底好在哪里? 11月22日, 记者来到天镇,一探究竟。

技能培训扶智又提质

冬日的暖阳照在冰封的南洋河上,离河不远就是天镇县家政服务培训基地。

人未到, 先望见 “天镇保姆大学”六个大字。走进校门,火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是“三千巾帼淘金一亿再造一县转变观念”,下联是“三名妇女创收十万带动一村不用本钱”,横批是“圆梦小康护理北京”。

教学楼内,育婴培训室、保洁培训室、厨艺培训室、病患护理培训室等一应俱全。为方便学员迅速熟悉环境,培训教室还仿照城市家庭设计了厨房、卧室、客厅和书房。

课堂上,安永鲜正边用手机录音,边埋头记笔记。

“每天上六七节课,从早8点到晚9点,最后一天还要结业考试,不抓紧学可赶不上趟啦。”安永鲜说,课程与市场需求紧密匹配,小到坐站行、沏茶倒水等礼仪细节,大到菜肴烹饪、营养配餐、家居保洁、电器使用、衣物洗涤整理,以及老、病、幼、孕照料护理,涵盖家政方方面面。

培训有没有效果,要看学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2015年到今年10月底,阳光和方源两大职校共开办培训班83期,培训学员3562人,学员就业意愿度超60%, 就业率近50%。接受专业培训成为 “正规军” 后,“天镇保姆”的收入相当于原先“游击队”的两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正准备接受面试的老学员秦粉珍。刚离开客户家没几天,她就赶到熟悉的阳光职校,准备接单了。

通过微信视频, 秦粉珍和远在上海的 “准雇主” 有商有量, 相谈甚欢。 “之前我在天津的一户人家干了3年半。 每年腊月廿五回乡,正月十六返户, 其他时间从来不请假。 人家雇咱就是信得过咱、 看得起咱, 咱就得把心掏出来, 好好干。”秦粉珍的一席话, 道出了 “天镇保姆”走俏的原因。

无独有偶,刚在北京参加完第42期培训的孙润清回到大同,还没来得及踏进家门,便接到了北京雇主预约的好消息。 “只要有活干, 去哪都行!”她的选择很干脆, “好日子不会天上掉下来,要靠头上出汗。我也有一双手,不能光指望男人打拼。”

“天镇保姆”事业心这么强,家人怎么看?

孙润清的同学李玉莲在培训班里学会了做软炸里脊、宫保鸡丁等 “硬菜”,再加上山西媳妇最拿手的面点制作,回到家里,她迫不及待要给家人露一手。

“支持!一百个支持!她里外都是一把好手,我不也跟着享福?”走进异地搬迁房,坐上农家热乎炕,记者听到了李玉莲丈夫的真心话。他们夫妻俩打算趁身体硬朗多干几年,多攒点养老钱。

扶贫要扶智,也要扶志,还要提质,即提升贫困群众整体素质。

“我从前给客人沏茶,为显热情倒得漫过杯沿,一端就撒。通过培训我才明白,七八分满才是礼仪之道。”孙润清说。从见人脸红到使用礼貌用语从容应答、落落大方,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到办上移动流量、玩转高德地图等APP,参加培训后,她的改变让家人刮目相看。

“我们精心设计职业前景与规划、职业道德与法规及情绪管理等课程,并引入‘孝德文化’,让《弟子规》成为保姆练习普通话的教材,目的就是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敬老孝亲、明德惟馨的品质植根于她们心中。”李春介绍。

家政劳务输出激活一池春水

在保姆中发展党员,把党支部建在 “保姆大军”中,实施组织引领、支部带动、服务保障、素质提升、倾情关爱五大工程,是天镇家政劳务输出的“惊艳一招”。

“有党组织撑腰,我认识到自己也是光荣的劳动者,更有自信了。”作为天镇县首位“保姆党员”,杨素芳的感受非常深刻。

目前, “天镇保姆”中共有13名正式党员,3名预备党员,20名入党积极分子。

“天镇保姆”是在人社部对口帮扶天镇县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培育发展起来的劳务品牌。人社部挂职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陪伴 “天镇保姆”成长,将这一品牌越擦越亮。

今年6月,人社部发挥职能优势,制定定点帮扶三年行动方案, 提出2018年定点帮扶贫困县脱贫攻坚21条具体措施,其中推介 “天镇保姆”便是重头戏之一。

此外,人社部机关党委和天镇县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开展共建,投资12万元,建立党员活动室、党员大讲堂、会议室、图书阅览室;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出版集团等单位积极为基地提供物资、师资、图书资料,开展课题研究……

春潮既兴,其势沛然。

今年10月11日至12日,华北地区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暨 “天镇保姆”推介交流大会上,北京、 天津、河北、内蒙古和山西五省份54个家政服务企业开出高价,将现场 “天镇保姆”抢订一空。

“‘输出一名妇女,带动一个家庭,调动所有妇女,改变整个农村。’实践证明,家政劳务输出是成本低、见效快的扶贫路径,已对天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龙头带动作用。” 李克亮说。

下一步,天镇县将提升保姆培训水平,计划整合资金、延长培训时间、提高补助标准,在开展 “万名巾帼闯京城,劳务增收创新业”行动的同时,继续打造保姆、 保安、 保洁、 护工“三保一护”特色劳务输出品牌,将精准扶贫之路拓得更宽、走得更长。(记者 李浏清)

  • 天镇保姆
  • 培训
  • 天镇
  • 脱贫
  • 家政
天镇县政府部门主动组织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 多年来, 天镇已向北京、 天津、 山西大同等地输出保姆5800余人, 创造劳务输出收入2亿元, 带动1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近日, 记者沿着 “天镇保姆”走过的足迹, 寻访她们写在进京路上的幸福故事。 保姆进京要闯“五道关” 11月21日下午1点41分, 北京火车站。 77名身着桃红色运动服的“天镇保姆” 列队整齐、 精神抖擞,刚一出站, 就成为吸引众人目光的靓丽风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