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将技能脱贫作为“工程”做——陕西省紫阳县找准切入口让扶贫更精准

2018.11.06

2018年,对于年过半百的陈付顺意义不凡。

5月,陈付顺带着妻子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泰国旅游;8月,他们全家的月收入突破3万元;10月,他被评选为远元集团西安修脚店明星员工。

陈付顺的家位于陕西省紫阳县的边远村庄。前些年一家人常年奔波在外打工,但贫困的状况仍未改变。

2014年11月,陈付顺走进了紫阳县技能培训基地,经过系统培训,成为远元集团西安修脚店的一名员工。现在,他是一名技术娴熟、服务周到的优秀修脚师,并让全家成功脱贫。

如今,在紫阳县,还有很多和陈付顺一样的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改变了贫困命运。

紫阳县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区。截至2017年底,紫阳县还有贫困村120个,在册贫困户29977户92317人。

面对困难和挑战,紫阳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创新思路,开辟了技能扶贫扶志的新路径。

“贫困人员掌握一项技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脱贫的希望。技能培训是改变贫困人员生存困境的有效渠道,也是阻断贫穷代际相传的有效路径。”紫阳县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以技能培训撬动精准扶贫“全盘”工作——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紫阳县以技能培训为切入口,高位推进精准扶贫整体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八山一水一分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这曾经是紫阳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2014年,紫阳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工作思路,开启了紫阳县精准扶贫的新阶段。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紫阳县以技能培训为切入口,高位推进精准扶贫整体工作,确保取得实效。”紫阳县县长陈莲说。

每一年都出新政策,每一年都有新举措,这是紫阳县推进精准脱贫已然形成的惯例。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将技能脱贫作为全县“八大脱贫工程”之一,每年将免费技能培训纳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和20件城乡实事,技能培训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

为了加速推进技能扶贫工作,使贫困群众尽快实现就业增收,紫阳县政府通过对接市场需求,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职业茶农为主的五大培训工程,探索出一条技能精准扶贫路径。

近年来,紫阳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在培训的全过程实行“三包两免一补”的全免费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培训学杂费、免教材书籍用品费,补往返交通费。在培训的10-15天里,实行住校封闭式管理、全天候授课,紧贴就业岗位需要设置相关课程。

自推进技能脱贫以来,全县已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392期,培训学员2.74万人。他们中有人创办企业成为紫阳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有的走出大山在外干出了成绩。

以联动协作促动精准脱贫“抱团”推进——

政企之间、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是紫阳县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推进的重要动力,联动协作、优势互补,让创新得到推广

2017年,郑远元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这个奖让他激动了很长时间。

2007年,在多年打工并有了一定积累后,郑远元创办了专业修脚保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远元集团。目前,该集团已有29家分公司,4000多家门店,拥有员工近4万人。

“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苦孩子,通过学习技能改变了命运,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紫阳人摆脱贫穷。”郑远元说。

2014年,远元集团与紫阳县政府合作,派专业团队入驻紫阳县技能培训基地,订单式培训学员,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后,再定向安排工作。

记者来到紫阳技能培训基地,老师们精彩生动的授课、学员们认真投入的聆听、理论课程的多元丰富、实操练习的专注有序,都让人印象深刻。

培训基地老师张妮说:“4年来,培训基地变化很大,从最初一个月1个修脚班,到现在一个月八九个班,来参加培训的贫困群众越来越多。”

今年26岁的胡朋来自洞河镇中沙村。2018年10月18日,他参加了修脚技能培训。“之前村里有很多人来参加培训,都在修脚店找到了工作,工资不低,所以我也想来试试。”胡朋说。

远元集团派驻在紫阳技能扶贫基地担任教务主任的周锦军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员人生的转弯。

“4年前第一期毕业的学员,如今有的已经成为我们远元集团大区负责人,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周锦军说,4年来,修脚技能班已培训学员2万多名。

紫阳县政府与远元集团的合作成效显著。“我们负责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资源优势和技术能量,组织贫困群众在培训基地接受专业培训后,进入企业工作获得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帮助贫困群众长效稳定脱贫,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需要的技术工人,也为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多赢。”赵立根说。

在探索技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紫阳县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部门之间的优势,实现精细分工、联动协作,确保创新举措能得到有效推广。

紫阳县人社局局长李晓华介绍:“在技能扶贫工作组织实施过程中,人社部门牵头抓总,县文广局、妇联、经贸局等单位分别负责修脚足疗、特色烹饪等单项培训,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整合保障,教育部门负责提供场地,考评部门负责督查考核,龙头企业负责培训师资和就业安置,形成了分工负责、多方联动的推进格局。”

以思想观念引导畅通扶贫扶志通道——

通过持续创新,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55岁的高桥镇铁佛村村民刘德军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外出打工的艰辛。他说:“我们又没什么技术,只能去矿厂、砖厂干点体力活,很累很危险。”

2014年,刘德军的儿子走进了紫阳县技能培训基地,学习修脚技术,如今已经是远元集团深圳店的店长。

“现在儿子的收入很不错,去年我们家已经脱贫,但我们老两口也想学习一门技术,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刘德军说。

如今,在紫阳县铁佛村和刘德军一样的村民有很多。

已经在铁佛村担任村支书20年的金汉意对村里的变化很感慨。

“十几年前,我们村还是县里最贫困的地方之一。”金汉意说,村里的劳动力以前只能外出下井挖煤、进厂搬砖。如今,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大家在一起经常聊的是怎么养羊、如何养猪,到县里学哪门技术,打什么工收入比较高。

为了帮助村民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紫阳县高度重视对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引导,通过持续的创新举措建立起技能扶贫扶志的有效机制。

“通过技能培训,为贫困群众开辟了一条零成本、无风险、见效快、可持续的脱贫致富门路,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打造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总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家树立了劳动脱贫、技能致富的观念。”陈莲说。

如今,紫阳修脚产业3万大军,在全国开办修脚店超过5000家,年创收超过12亿元,成为继紫阳茶叶之后的另一块金字招牌;已挂牌成立的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在紫阳山城广泛兴起网上淘金热潮,使紫阳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紫阳蒸盆子为代表的“紫阳味道”,正与紫阳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文旅融合的良性发展……

这些产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播撒火种,点亮未来,成为紫阳创业经济、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王宝杰 邹梦秋)

  • 技能脱贫
2014年,紫阳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工作思路,开启了紫阳县精准扶贫的新阶段。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紫阳县以技能培训为切入口,高位推进精准扶贫整体工作,确保取得实效。”紫阳县县长陈莲说。 每一年都出新政策,每一年都有新举措,这是紫阳县推进精准脱贫已然形成的惯例。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将技能脱贫作为全县“八大脱贫工程”之一,每年将免费技能培训纳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和20件城乡实事,技能培训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 为了加速推进技能扶贫工作,使贫困群众尽快实现就业增收,紫阳县政府通过对接市场需求,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职业茶农为主的五大培训工程,探索出一条技能精准扶贫路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