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打赢扶贫攻坚战 人才是关键———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学民

2018.09.25

一手抓脱贫攻坚 一手抓脱贫巩固

记者:日前,人社部印发的《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不断加强人事人才扶贫。为何要重视贫困地区的人才问题?当前的人事人才扶贫工作面临哪些难题?

刘学民: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引领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固然需要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撑,但最紧要的恐怕还是各类人才,如优秀的管理干部、企业家、农技人员、教师、医生等。有了人才,政策和资金才能用到实处,项目才可以持续,并产生带动效应。补齐贫困地区人才短板,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是目前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目前,贫困地区人才面临的突出问题,除了因不具备“硬环境”“软环境”造成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外,还有就是脱贫任务完成后,缺少能够继续带领贫困地区巩固成果的关键人才。目前全国在岗的第一书记有19.5万人,以扶贫为主要任务的驻村工作队23万个,驻村干部77.5万人。这三支队伍作为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人才,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随着脱贫任务的完成,这些人员离开贫困地区,帮扶政策、措施缺乏连续性。

因此,贫困地区当务之急是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脱贫巩固,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谋划、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成效不反弹。

不光要吸引外界人才 还应多培养本土人才

记者:阻碍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

刘学民:阻碍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少贫困地区不能确保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相关政策兑现,出现了“有用人才难引进,拔尖人才难留住,过剩人才难流走”的“三难”现象。

《方案》要求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并给出了明确的政策。

在推动各项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各地应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新观念,创造良好的人才开发使用环境。

应精准谋划,推动人才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要建立统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打通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适合当地需要的各类人才。

应创新机制,通过实施各类人才工程,选拔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能力“滚动式”培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应完善措施,改革人才分类管理、人才评价和分配激励等制度,以用好人才、用强人才为目的,创新选拔方式、考核办法、决策机制和监督手段,大力推行竞争上岗、聘任制、公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记者:除了吸引外界人才,如何加强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

刘学民:扶贫攻坚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现在扶贫到了抓巩固和攻坚阶段,要更注重治本。

一是要重点抓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各级党政管理人才是发展的掌舵人,这些人才出台相关政策,制订发展规划,传递市场信息,保证一方稳定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阳光工程”等各项培训,继续抓好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示范性培训;培养和鼓励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科技示范户等为脱贫贡献力量;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利用;提高基层干部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着力提升“不走的工作队”人员的素质。

三是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青年人才的培养。抓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人才工作制度创新,确保贫困地区人才培养计划真正落地。近年来,在扶贫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以及“田秀才”“土专家”,要在他们的带动引领下,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四是要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强化制度顶层设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人才认证体系、培训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

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 发挥人才扶贫积极性

记者:如何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刘学民:充分发挥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性是最终目的。因此,贫困地区要想把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干得好,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最大效益,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多种配套机制。

贫困地区要在营造良好“软环境”上下工夫。要制定务实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使人才进入的制度门槛更低,人才使用机制更活,服务更优。

尤其是当地党委、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设立人才开发工作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用于资助和扶持人才引进,确保人才开发实效。

用人单位一定要做好人才的跟踪服务工作,认真解决好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记者:怎样落实向贫困地区倾斜的相关政策?

刘学民: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人才活力。当前,应继续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

在人才工作中,如果没有取信于人才的公正严密的用人机制和赏罚分明的监督机制,也没有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将会极大地挫伤优秀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落实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工资政策。

各地应适时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扶持贫困地区事业单位提高工资收入水平。落实好有关省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定工资政策、乡镇工作补贴、高海拔地区折算工龄补贴等政策,在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时,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倾斜。应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实行特岗特薪、特岗特位等特殊政策。

同时,还要尽快建立人才培养计划的资金保障机制,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项目,建设贫困地区人才培训基地,大幅度调整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支持贫困地区就地培养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黄晓云)

  • 技能扶贫
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脱贫巩固 记者:日前,人社部印发的《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不断加强人事人才扶贫。为何要重视贫困地区的人才问题?当前的人事人才扶贫工作面临哪些难题? 刘学民: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引领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