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强化担当 戮力攻坚 扎实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四川省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8.06.11

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紧盯脱贫“摘帽”目标,不忘初心、强化担当,牢记使命、戮力攻坚,扎实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一、不忘初心,强化担当,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一)“三个共进退”强化政治担当。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第一中心工作、第一民生工程,强化担当,落实责任,始终与全县共进退;坚持每月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帮扶村发展工作与乡、村共同研究,全力协调对口帮扶的落润乡新寨村、湾滩村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易地搬迁等方面的问题,始终与对口帮扶村共进退;帮扶干部坚持每月走访贫困户不少于2次,共商脱贫之策,指导实施短、中、长致富项目,始终与贫困群众共进退。

(二)“三个全覆盖”强化政策宣传。邀请高县脱贫攻坚办行家里手对对口帮扶的落润乡各级帮扶干部及贫困群众进行扶贫政策专题培训,开展扶贫知识有奖竞赛活动,实现全乡扶贫政策培训全覆盖;印发《高县人社扶贫政策宣传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班子成员分片包干乡镇,带队到各乡镇对镇、村、组干部进行集中宣传培训21次,实现人社扶贫政策宣传培训全覆盖;印制人社扶贫政策宣传手册4万份,发至全县所有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实现手册发放全覆盖。

(三)“三个明确了”创新帮扶模式。由局主要负责人包村、班子成员包组、帮扶干部包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同包满意度和脱贫,明确了帮扶点位,明确了具体责任,明确了目标任务,实现脱贫攻坚工作制度化,形成包村包组包户包满意度包脱贫的 “五包”工作模式,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努力提升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的满意度。

二、牢记使命,戮力攻坚,奋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一)坚持“三个到位”,提升工作实效。一是坚持就业服务到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委“一河百点”发展布局,努力建设30个以上的人社基层服务平台,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劳动力28272人,动态管理“一库五名单”,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奋力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坚持政策落实到位。把就业扶贫政策、就业服务信息等通过“党建.心连网”平台直接送到贫困群众身边,构建就业扶贫信息“高速路”,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坚持技能培训到位。坚持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精准滴管式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已开展技能培训脱贫行动9期,培训400余人,全年将培训2000人以上;组织5名贫困家庭子女到内江、自贡参加服装设计、厨师等技能培训,已全部实现就业;帮助300余名劳动力、32名贫困劳动力在宜宾临港智能终端企业实现稳定就业;充分发挥“曹祗清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高县的品牌效益和优势,成功举办了首届“宜宾燃面中式烹饪技能培训班”,43人培训结业并获得证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人,已全部实现就业。

(二)拓宽“三个渠道”,促进就业增收。一是拓宽就近就业渠道。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众筹众创”办实体,鼓励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二是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推进招聘下乡入村常态化,今年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1场,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00余人;深化跨区域劳务合作,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500人以上。三是拓宽公益性岗位就业渠道。实施农村公益性岗位 “双千”工程,实现农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帮助全县贫困家庭增收826万元。

(三)构建“三个载体”,夯实就业基础。一是构建就业扶贫基地载体。高县成功申报1个全国就业扶贫基地,1个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1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1个市级巩固就业扶贫成果示范村,打造50个就业扶贫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村和培训基地作用。二是构建就业扶贫车间载体。实施企业(专合社)+车间(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扶贫,建成5个就业扶贫车间,直接或间接带动3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三是构建就业扶贫产品载体。高县6家企业12款产品成功申报市级就业扶贫产品,通过就业扶贫电商平台,实现高县茶叶、粉条等优质农产品依托“就业扶贫”标识效应“走出去”,推动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下一步,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深入推进 “五包”工作模式,聚全局之力,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助力全县脱贫“摘帽”。(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胡以端)

 

( 责编:lhj )
  • 公共就业服务
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紧盯脱贫“摘帽”目标,不忘初心、强化担当,牢记使命、戮力攻坚,扎实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