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县贫困劳动人员参加钩藤种植技术培训。陈良波摄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近年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省人社部门牵住就业这个“牛鼻子”,用就业推动稳定脱贫、长久脱贫。
截至目前,贵州省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78.02万人,就近就业29.68万人,输出就业47.63万人;为贫困劳动力收集就业岗位160.87万个。就业工作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下贯通左右协作——让信息数据成为生产力
“坡头村是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1933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1010人,脱贫的担子不轻。”挂职任织金县人社局副局长的贵州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干部王泽东告诉记者,缺人力、少资金、贫困户就业脱贫意识不强,是坡头村在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也是织金县扶贫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
而随着人社部门扶贫干部的到来,这一切开始有了变化。“大多数留村人员因为年老、体弱、多病、残疾、特殊情况等不能外出务工,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另辟蹊径。”经过走访调查和多方沟通,王泽东为坡头村制定了一套牛养殖和乡村旅游观光结合的脱贫方案。
经沟通协调,上百万元财政资金到位。坡头村有45户贫困户分到了115头牛,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接受人社部门组织的牛养殖等技能培训;村里建起了民族文化广场等乡村旅游观光设施,村民就地实现了就业,贫困的面貌开始改观。
类似坡头村的情景正在贵州省许多贫困山居村寨出现。这其中人社部门建立的一套上下联动的就业扶贫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贵州省人社部门成立就业扶贫工作指挥部,选派了76名干部,组建成9支就业扶贫工作队,到各市(州)和66个贫困县(市、区)人社部门挂职,同时各地选派87名干部到人社厅挂职锻炼。“工作队不但充实了基层扶贫力量,带去了政策、资金、项目,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信息和联动机制。”贵州省人社厅副厅长徐海涛说。
脱贫攻坚,“上下”需要联动、“左右”更要协作。贵州人社部门与兄弟部门、单位共同合作,构建了省市统筹、县为主体、乡镇为重心、村为主战场、户为基本单元的就业扶贫攻坚体系。这种立足最基层、聚焦贫困户的做法成效明显。
一个完善的体系,需要以好政策作依托。《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方案》……一系列政策文件,构筑起贵州人社部门就业扶贫工作的“主心骨”。
“一卡一库一台账”也是贵州人社部门就业扶贫工作的一个亮点。“我们通过建立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全程服务卡、岗位信息数据库,以及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让数据成为资源。”目前,贵州省127.94万名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基础信息、就业失业状况、就业意愿、就业服务等信息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形成人人有卡、村村有账、县乡有库的数据链,并逐步向网络化升级,“信息生产力”的优势凸显。
贵州省人社部门通过对接扶贫、移民部门,精准掌握就业信息;通过进村入户走访,查准未就业和已就业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能力、就业培训意愿;帮助贫困劳动力寻找就业困难的原因和病根,“一户一策”让贫困劳动力享受到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就业扶贫政策;为贫困劳动力直接对接企业、园区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劳动力优先就业。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收集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160.87万个,开展就业推荐服务294万人次。
无论家乡或远方——总有一方能实现就业理想
“这些马尾绣作品都是由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制作的。”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工作人员介绍,一件制作精美的马尾绣,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产品远销海外,“贫困人员和本地公司签订了代加工协议,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脱贫。”
“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家庭负担重,外出就业比较困难。”黔南州人社局副局长孟光晔告诉记者,黔南州在省里的统一部署下,发展乡镇就业扶贫车间、村社代工点、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就业等就业新形态,解开了这一症结,“现在全省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都在探索发展民族特色的苗绣、蜡染、银饰、竹编、手工针织等居家就业和灵活就业新形式,让贫困人员能够就近、就地就业脱贫。”
为依托当地产业解决就业问题,贵州省人社部门主动对接当地工、农业各类园区,各类在建设项目,围绕当地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想方设法让贫困劳动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在激活就业脱贫内生动力的同时,贵州省人社部门还打出了一套内外结合的脱贫“组合拳”。
“我要在这里好好学习经验技术,特别是经营管理知识,将来回家乡开一家养生公司。”说这话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旧团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泽辉。2017年2月,在天柱县人社局和杭州市余杭区人社局联合举办的“春风行动”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上,宋泽辉被推荐前往余杭区一家家政公司工作。“在那里,我学到了适合我的脱贫好法子。一个人找对了路子,自然就有了信心。”宋泽辉说。
通过主动对接、签订劳务合作协议、辅之以政策鼓励引导等方式,贵州省建立了以对口帮扶城市为重点,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为依托,以省内就业结对帮扶为补充的贫困劳动力输出就业渠道。
依托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办事处,贵州省人社部门挂牌成立了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贵州省劳务协作工作站;通过各市州或金融机构在沿海城市的联络点,成立了贵州省劳务协作服务站。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服务站)72个,初步形成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劳务协作工作网络。
授之以渔——让培训成为脱贫“金钥匙”
“工作已经4个月了,现在每月能挣3500元,客户对我的技能水平十分认可。”李明勇是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混子村人,家庭生活困难。今年初,她参加了由区人社局委托遵义市汇川区汇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举办的家政服务员培训后,走上育婴师工作岗位。“我正在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姐妹,让她们也通过受训学一门技能,靠劳动脱贫、凭本事致富。”李明勇笑着说。
按照“因人施训、因产施训、因岗施训”原则,贵州省多形式、多层次实施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
“从2017年起,我们预计用三年时间,对全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未就业劳动力实施全员培训,目前已经培训了32.79万人。”贵州省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制定印发《精准推进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脱贫工作方案》,以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工作,“参加全员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天还能拿到由扶贫部门给予的40元生活补助。”
政府掏钱鼓励学、为能脱贫自觉学。很多贫困人口通过培训,成为一技傍身的职业人才。
此外,贵州省还针对所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统筹人社、教育、扶贫、农业、旅游等部门培训资源,开展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其专业技能,把就业创业的“金钥匙”送到他们手里。截至目前,当地共完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52.9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22.91万人。(赵为 张维 宋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