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新书包,10岁女孩马舜怡格外开心。她有个小小的心愿,等2018年放暑假,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到市区感谢关心帮助她的曹伯伯。
心贴近了路就不会远
“我们大力实施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具有人社特色的扶贫专项计划,努力让更多像老马这样的家庭很快走上小康路、致富路。”江苏省淮安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曹曙春说。
曹曙春便是马舜怡提到的曹伯伯,也是他们家的结对帮扶人。
曹曙春所说的老马,就是家住盱眙县沈集村的马全昌。老马一家五口,老伴长期患病,儿子残疾,孙辈都在上学,全家人“看天”吃饭,几亩田每年的总收入不超过7000元。鉴于家里没有劳动力,人社部门在给老马家做好兜底工作的同时,积极资助老马的孙女马舜怡上学,旨在通过教育扶贫,解决他们的长远问题。
带动困难家庭脱贫致富,除了走访慰问,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致富本领,帮助他们从根本上实现脱贫。淮安市人社部门变“输血”为“造血”,推开“大调研、大服务、大民生”系列行动,鼓励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听农家事、干农家活、察农家情,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六个100%”的扶贫方案。
该方案在扩大就业方面,确保有就业能力和转移愿望的低收入农村劳动力100%转移就业;在扶持创业方面,确保想创业和已创业的低收入农村劳动力每年100%接受一次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奖补政策兑现;在提升技能方面,确保每个有培训意愿的低收入农村劳动力100%接受一次政府补贴类职业技能培训;在社保扩面方面,确保低收入人口100%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在人才支撑方面,确保经济薄弱地区经济实体人才服务需求100%得到响应;在平台建设方面,确保经济薄弱镇村100%实现人社平台标准化、信息化。
方向准了路就不会偏
2018年,淮安市人社部门开展了以“促进转移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助力增收脱贫”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共组织召开各类招聘活动235场,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124060人次;实现县内就地转移就业34827人,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5432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通和转移就业。
淮安市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制定出台了《人社扶贫2018—2020三年行动计划》,从强化就业援助、加大创业扶持、突出技能培训、做好社保托底、建强人才支撑、优化人社服务6个方面精准施策。
该计划共提出了14个“一批”的工作方案:通过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类岗位,安置一批;通过奖补中介机构、建立“扶贫驿站”、认定“就业基地”,架起“脱贫立交桥”,输出一批;通过创业补贴政策,带动一批;通过帮助用人单位与技工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定向委培一批;通过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提高一批;通过提高住院报销比例、降低住院医疗费起付标准,补助一批;通过就业APP、就业微信载体,“线上”“线下”精准对接,匹配一批等。
据了解,该计划还明确了具体的补偿标准和操作路径,在创业贷款方面,加快推进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向农村延伸覆盖,将返乡农民工和低收入农村劳动力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范围,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分别提高到30万元和3年;在技能培训方面,提出针对低收入农村家庭子女参加焊工、厨师、面点、手工编织、生活护理等工种,以及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相应培训证明的,按规定给予800—1500元/人的定额补贴;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村家庭成员就业,履行预申报手续开展岗前培训,按规定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
脑袋富了路就走得稳
“一年收入几十万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家住清江浦区武墩镇的农民王海洋说,“感谢人社局的电商培训班,让我能种出好红椒,更能卖出好价格。”
王海洋曾进城打工,后来回乡种植红椒。红椒种出来,销路却成了问题。王海洋参加了淮安市人社局举办的电商培训班,通过网络打开了红椒的销路。如今,他的红椒销量正逐年稳步上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远销海外。
现在,淮安市不少贫困村兴起了“科技夜校热”。当地群众农忙时,不忘给自己“充充电”。
这一令人欣喜的新动向,彰显出淮安市人社扶贫的新成效。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他们把培训的地点拓展到实训基地或乡镇、村社。人社部门深入各乡镇、村社搭建理论课堂、示范课堂、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培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他们还采取“大篷车”流动教学,深入田间地头、大棚圈舍、工地厂房进行现场实训,通过田园课堂、厂房实习,加强实践指导,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陈敏东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