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下足“绣花”功夫 推进“四双”帮扶——湖北省竹溪县人社局“四双”帮扶工作简述

2018.05.21

自精准扶贫“四双”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竹溪县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举全局之力,汇全局之智,决战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竹溪县人社部门共有扶贫村6个,分别是:人社局机关扶贫村十八里长峡双桥村;医保局扶贫村蒋家堰镇碾盘沟村(跨战区包保龙坝镇朱家坡村);社保局扶贫村水坪镇锅厂湾村;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扶贫村蒋家堰镇瓦米沟村;农保局扶贫村水坪镇田垭村。由于全局扶贫村不在一个战区,跨度大、战线长,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2018年全局实现整村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针对这些情况人社局主动作为、克难攻坚,采取了五大措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一、强化领导,实现责任压实

切实把“四双”帮扶作为统揽全局工作的“牛鼻子”、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载体、树立人社干部形象的重要举措,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层层压实责任。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成立了精准扶贫(行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长王世忠同志作为全局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副局长周华同志负责全局精准扶贫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督办考核等工作。各局局长作为本单位精准扶贫“主体责任人”,并明确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本单位精准扶贫工作,确保各单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二是压实帮扶责任。根据“四双”帮扶相关要求,我们每一名干部都与本单位签订了《干部包户责任书》,通过责任书的签订明确了包户干部帮扶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帮扶效果等,确保层层有压力,人人有担子;三是凝聚帮扶力量。组建驻村工作队5支,动员100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600户,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 5名,干部职工包户全覆盖。

二、对象精准,亮牌“挂图作战”

通过精准识别,我们根据各村地形,采取随湾就院、沿线划片、干部联户的方式把扶贫对象的居住点、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时间等内容绘制了详细的“作战图”,对帮扶任务的时间节点列出“时刻表”,将帮扶任务逐一分解到人,实行脱贫攻坚亮牌“挂图作战”。“作战图”以红、白、绿、蓝、紫五种颜色分别标注2014-2017年脱贫年度及包保干部的具体情况,以“虚线”划定包保责任干部的责任区,并逐项做好标记。已经脱贫的重点抓巩固;未脱贫的明确标注责任期限,切实做到倒排工期、清单管理。全图一目了然,发挥了“一图在手,帮扶清楚”的效果。

通过实施亮牌“挂图作战”,我们感受到不仅带来了日常工作的极大方便,也全体包保干部带来了比、学、赶、帮、超的帮扶工作热情,增强了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同时具有“一统四精”的特点,即一个统一的全局指挥系统;具有四个精的特点:数据精确、底图精细、施策精准、监管精实。

三、发挥职能,助推精准扶贫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整体部署,县人社局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创新求实、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将本单位精准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精准对接。通过全局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2017年医疗保险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得到了国家扶贫检查组的好评,为我省挣得了荣誉,受到了省人社厅、市人社局的通报表彰。

1.创业就业“促”脱贫。一是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促进转移就业。二是对有转移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积极做好培训对接,精心设置培训清单,着力优化培训服务,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不断满足贫困人员的培训需求。三是精准聚焦,落实政策兜底安置,重点对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中的残疾人、“4050”人员通过开发保洁、绿化等乡村服务型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安置。

2.养老保险“保”脱贫。一是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续保率。二是进一步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认真执行基础养老金调整政策,巩固提高待遇标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三是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城乡居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人员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确保参保群众的长效脱贫。

3.就业培训“助”脱贫。一是按建档立卡“两后生”台账,到校、到村、到户、到人走访调查,宣讲政策,尽力使我县所有建档立卡“两后生”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二是根据“两后生”家庭情况和个人意愿,结合当前就业用工形势,帮助他们选择不同专业的短期、中期、长期集中培训。三是按照建档立卡“两后生”培训期间交通、培训、住宿等费用一律全免的政策要求,会同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整合扶贫培训资金,切实保障建档立卡“两后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相关经费。

4.劳务对接“帮”脱贫。一是健全完善与广东东莞、佛山等地人社部门建立的劳务扶贫输出对接机制。二是收集筛选一批管理规范、岗位适合、待遇较好、社会责任感较强、适合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的企业,发挥乡镇人社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向贫困劳动力公开发布,同时对辖区内有意向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进行统计登记。三是继续对外出务工人员数据库进行补充、更新、完善,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实名制动态台账,加强与输入地的劳务对接。

5.集体经济“带”脱贫。一是结合包保村实际情况,扶持帮助村集体建立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等产业基地或专业合作社,并积极为包保村争取县级及以上产业发展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脱贫。二是加快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公路硬化、新修产业路、人畜安全饮水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引入村外业主到村办企业,拓展就业和增收渠道。

6.医疗保险“防”返贫。一是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地税、财政、民政、农业、林业、残联、商业保险等部门,全力做好我县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工作。对于无力缴纳城乡居民医保费用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由政府兜底全额资助。二是对部分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量增幅较快,过度医疗等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并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将目录外药品、耗材等费用所占比纳入重点监管内容,切实减轻医保基金支出的压力。三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不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压力的情况下,尽力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保报销比率。

7.一户一策“真”脱贫。结合包保户家庭情况和其个人意愿,一是帮助他们发展种养殖业,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烟叶等,养殖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二是通过就业创业行业扶贫,给予政策帮扶,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或外出务工。三是积极宣传大学生实习实训等政策,帮助他们的子女获得实习实训机会和工作经验,以便毕业后更好择业就业。

8.精神补钙“永”脱贫。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补足精神之钙。二是开展送文化、送文明等活动,通过优秀文化、身边先进典型等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突出“扶勤不扶懒”的政策扶持,触动包保户求发展、思脱贫、想致富的神经,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再到“我能脱贫”转变。

四、精准帮扶,提高“三率一度”

自2017年以来,我局紧盯“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脱贫措施精准率,群众满意度”。坚持目标,围绕阶段性工作重点,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帮扶工作的质量。一是开展“精准对接”工作。要求全局包保干部每年不少于四次到村、到户开展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确保建感情立信任,制定帮扶措施、确保精准脱贫,了解政策兑现、确保满意度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二是开展“一步三回头”活动。对标看齐国家验收标准,组织开展 “一步三回头”活动,通过更进一步贴近群众,回头看看贫困对象识别是否精准、看看帮扶措施是否精准、看看帮扶成效是否满意,检验对接帮扶工作成效。三是开展入户大走访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户,召开小组会、“户院会”,宣讲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谋划产业发展、传授致富经验、讲好自主脱贫故事、听取群众所思所盼,进一步提高扶贫政策知晓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锤炼干部作风。力争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确保“三率一度”明显提升。

五、严加管理,确保如期脱贫

坚持从制度入手,在日常管理考核上用力,确保全局各帮扶村如期脱贫。一是驻村干部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包户干部每年入户对接不少于4次;二是坚持常态化的督查问责。采取不定期的电话抽查、实地暗访、微信签到等形式抽查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到岗情况,抽查、暗访情况将在全局进行通报;三是全局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精准扶贫“拉练”活动,现场分析解决扶贫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互学习和交流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形成“比、学、赶、超”的强烈氛围。

在后期工作中,竹溪县人社局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总体部署目标,补短板、固成效,坚持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绣花”的功夫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科学规划特色扶贫产业,落实各项政策,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2018年工作目标。(竹溪县人社局 赵成)

 

( 责编:lhj )
  • 公共就业服务
自精准扶贫“四双”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竹溪县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举全局之力,汇全局之智,决战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