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安徽无为:建设就业扶贫载体保障贫困劳动者就业有场所

2018.05.21

2018年以来,无为县人社局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以建设就业扶贫载体为抓手,扎实推进就业脱贫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加快就业扶贫驿站建设。选取扶贫热情高、发展形势好、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加快建设集就业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技能脱贫培训“四位一体”的就业扶贫驿站,贫困劳动者足不出村即可实现居家就业和家门口就业,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足不出村即可参加技能培训。近期,该县人社局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深入扶贫驿站建设速度较慢的镇,挂图作战、逐项销号,面对面解读政策,手把手指导选址,起到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有的正在开展申报审批工作,开城镇、刘渡镇、姚沟镇正在审批第二家扶贫驿站。全县正常运营的就业扶贫驿站有11家,2018年拟建设扶贫驿站的9个镇选址工作已全部结束,正按相关要求进行规范建设。

二是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按照《无为县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引导严桥镇充分利用闲置的村部、校舍等进行改造,在贫困劳动者聚集的村(社区)设立来料加工车间,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目前,严桥镇正在对现有的景程汽车工作车间进行资源整合,力争打造全县第一所就业扶贫连锁车间基地。

三是推广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41家“就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开发适合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岗位。深度挖掘县域内经济实力强、社会声誉好、开发岗位多的优质企业,打造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今年已认定丰原药业、东隆羽绒、诚信羽毛、正宏食品、强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红庙赵延长家庭农场6家就业扶贫基地,为贫困劳动者提供209个就业岗位。

四是立足特色产业建设扶贫载体。以现有特色资源为依托,按照“围绕产业、一地一品、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快就业扶贫载体建设。如襄安镇、泉塘镇鼓励贫困劳动者所在地的草席编织、荸荠等特色加工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种养殖大户,建立就业(居家)扶贫基地;石涧镇、赫店镇、襄安镇、昆山镇结合本地雨衣制造、毛竹编织产业特色,以及牛埠镇、洪巷镇结合本地米面、辣椒糊等传统食品加工,积极推进就业扶贫驿站建设;严桥镇依托景程(志凌)汽车项目带动,组织周边贫困劳动者从事来料加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就业扶贫车间。 (无为县人社局 方涛)

 

( 责编:lhj )
  • 公共就业服务
选取扶贫热情高、发展形势好、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加快建设集就业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技能脱贫培训“四位一体”的就业扶贫驿站,贫困劳动者足不出村即可实现居家就业和家门口就业,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足不出村即可参加技能培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