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沟壑纵横九道弯 人社扶贫送进山——贵州省毕节市山乡人社扶贫工作见闻

2018.05.08

沟壑纵横九道弯 人社扶贫送进山——贵州省毕节市山乡人社扶贫工作见闻

赫章县河边村村民徐祥山在喂自家养殖的柯椤猪 赵为摄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这形容的是山水贵州的风貌。贵州的山水虽美,但贫困人口多,仅毕节一地,就有72.4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近日,记者来到毕节市山区,走访那些正在或为自己、或为他人脱贫奔小康而不停奋斗的人们,感受到基层人社部门演绎的一个个鲜活“扶贫”故事。

培训送去金钥匙 打开产业脱贫门

赫章县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自2012年以来,经过一批批扶贫工作者的努力,目前当地共有约18.51万人脱贫,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你回头在边上打几个矮桩,把苹果树的枝条拉下来绑在桩子上,这样能够多挂果。”在赫章县六曲河镇,记者初见徐祥山时,他正在自家房子后面的园子里,与当地扶贫干部一起摆弄自家种的矮化砧木苹果。不过,这还不是他的主业,他现在的主业是养猪。

“以前外出打工的时候出了意外,手指头让冲床切掉了三根,后来移植了两个脚趾上来凑合用。”拍了拍残疾手上的土,徐祥山一边解释着,一边拉着记者走进了自己的小院。

这是一座典型的农家院,正中一座二层小楼,青瓦红檐,白墙绿椽,前面是花坛,房后是4亩苹果园,新修不久的猪圈里养着30头柯椤猪,院子角落里还养着自家吃的数头小猪,徐祥山的日子看起来和贫困根本就挨不上边儿。

如果时间倒回到几年前,徐家还是一贫如洗。“我1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四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人抚养大。”由于家庭贫困,徐祥山只读完了小学,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的字识不了几个。他结婚后,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以务农为生。随着孩子相继入学,徐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为了供孩子上学,徐祥山只能远走江苏,靠外出打工的收入勉强补贴家用。

徐祥山外出打工受伤致残后返回老家,靠在周边打零工维持生计,本就清贫的一家5口生活更加窘迫。

2014年,徐祥山家被划为精准扶贫户,在政府的扶助下,日子稍有好转。“被列为贫困户,虽然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扶贫好政策,但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在徐祥山看来,过日子不能光靠“吃政府”。

2017年初,赫章县人社部门根据辖区内脱贫产业发展规划,开设了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工作人员找到徐祥山,让他试着去学一学。

“培训班教的是种、养殖技术,我一听就入了神。”徐祥山把老师讲的内容当做“真经”一般,所以学得认真,记得详细。“这下可找到金钥匙了!我把老师的联系方式记好,准备回去就干。”培训一结束,徐祥山就看中了柯椤猪的养殖。

当地政府引进了一家公司,在山上建了养殖基地,把猪仔发给贫困户养殖,出栏后负责收购,每只保底价600元。在政府的推动、公司的扶持下,徐祥山迈出了彻底脱贫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难在没有钱。“修猪圈、养猪仔必须有前期的投入,我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徐祥山说,正当他为钱发愁的时候,人社部门的驻村干部向他介绍了3年贴息的惠农贷款,并帮助他拿到了5万元“特惠贷”。

徐祥山用这5万元钱,修起了圈舍,买了两头母猪外加两头牛。“养猪要严格按照老师教的步骤来,每天要喂青饲料,铲两次粪便,保持猪圈清洁,否则脏东西会顺着猪毛孔进去,肉就不好吃了。”站在圈前,徐祥山一边投喂打来的猪草,一边向记者介绍。从日常喂养到病疫防治,再到管理猪舍,经过勤劳摸索,如今的徐祥山俨然成了附近的“养猪达人”。

一年的时间,徐祥山的柯椤猪从最开始的两头,发展到现在的30头,今年预计收入约2.5万元。对于未来的日子,徐祥山心里不仅充满了憧憬,而且还有了一个清晰可行的规划,这就是不但要脱贫安居,更要乐业致富。

好的产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开了一扇脱贫的大门,而把这扇大门钥匙交到他们手里的,正是人社部门推出的精准培训。

双脚丈量脱贫路 精准政策进深山

“赫章县作为深度贫困县,在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中,深度贫困村就有113个,贫困人口10.2万人……”离开徐祥山的家,在赫章县挂职任副县长的贵州省人社厅工资处副处长张伟,向记者聊起了在这里扶贫的故事。

“我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了解当地就业扶贫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初到赫章县,张伟就召集就业局、培训中心、小贷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相关人员一起开座谈会。

“乡镇就业扶贫工作人手不够,有些工作不到位。”“现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整体素质偏低、就业能力不足。”“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观念,开展就业扶贫工作难度大。”……面对一条条反映贫困情况的信息,张伟感到“脱贫”这个担子的分量。

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赫章县脱贫的路子,张伟和县里的就业扶贫工作人员分头走访贫困群众。近一个月的走访,张伟将先前的会议分析与收集到的情况做了比对,对整体贫困状况、致贫原因、脱贫愿望有了清晰认识。很快,县里就拿出了一套“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贫困户受益”的精准脱贫方案。

2018年3月,赫章县就业扶贫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在全县27个乡镇开设分公司或工作站,在全县465个村居全部设立了就业扶贫劳务合作社。

“建档立卡贫困户没钱,可以用劳动力入股。在公司制度的运作下,合作社对外输出劳动力,每年赚到的钱由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按照3∶2∶5的比例分成;县里还将就业扶贫公益专岗承包给合作社统筹使用,让贫困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张伟说,不到一个月,赫章县便开发出包括护寨员、护路员、护河员、文化志愿者等在内的近4500个公益岗位,“一个公益岗位,可以让两个人实现脱贫。”

除了挖掘内生动力,赫章县还利用“互联网+就业”搞起了就业扶贫新模式。张伟告诉记者,赫章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成都引进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打造了覆盖全县27个乡镇及职业学校的“创新型远程视频创业就业扶贫统一示范平台”。“乡亲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得见用人单位即时的工作环境、食宿条件等,让供需双方都实现了零成本、零距离的选择。”2018年4月,平台系统在哲庄乡落地,当天就有10余名贫困人员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脱贫驻村志愿者 携手居民齐脱贫

走了两个小时的盘山路,记者来到了此行的第二站,毕节市七星关区。李艳是这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还有另一个身份——脱贫攻坚驻村志愿者。

对于生活,让李艳印象最深的是她上学时家里的一条扁担。每天凌晨3点,母亲会一头挑着青菜,一头挑着年幼的妹妹到毕节城里做小买卖,风里来雨里去,勉强让全家人吃饱,供两个孩子上学。

2016年,李艳所在街道为她推送了一条七星关区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招募脱贫攻坚驻村志愿者的信息。李艳很快就通过面试走上工作岗位。

“我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工作起来共同语言多,更贴近服务对象。”解决了衣食温饱问题的李艳十分热爱这份工作,除了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外,她还经常走访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所需和就业意愿,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李铭是李艳工作所在地沙地社区居民,由于患脑中风,落下了残疾。“他的妻子和儿子为照顾他,都不能外出务工,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了解情况后,李艳不但隔三差五登门看望,还通过上级人社部门,为李铭的妻子推荐了一份附近服装厂的工作,儿子也去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做学徒工。“每次我去老李家,他都跟我说儿子在学手艺,将来肯定有出息。我的心里比老李还要高兴。”李艳说。

设立脱贫攻坚驻村志愿者,是七星关区人社部门脱贫工作上的一项创新之举。在这里,像李艳这样的志愿者一共有539名。他们全部到岗从事村级脱贫攻坚工作,每人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每月3000元生活补贴,年终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志愿者可获得一次性补贴800元,每年区财政为志愿者缴纳养老保险费。优惠的政策,让贫困家庭毕业生多了一条脱贫的道路,更因为有相似的境遇,志愿者更容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携手共襄脱贫大业。

采访归来,记者为一个个奋斗的故事所鼓舞。沟壑纵横九道湾,曾一度锁住了贵州山乡通往富裕的路,如今,一场必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役在17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激战尤酣。(赵为 黄明建)

 

( 责编:lhj )
  • 公共就业服务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这形容的是山水贵州的风貌。贵州的山水虽美,但贫困人口多,仅毕节一地,就有72.4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近日,记者来到毕节市山区,走访那些正在或为自己、或为他人脱贫奔小康而不停奋斗的人们,感受到基层人社部门演绎的一个个鲜活“扶贫”故事。
推荐阅读